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及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化建设思路。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把一定区域、乃至各委办局的相应部门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又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总体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90%处于搁置状态,大多是形象工程,真正实用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太多软件只是解决政府工作的表面,没有与政府整个委办局自身的业务紧密结合,加之信息化软件选型时只注重软件企业的大,而不注重软件企业的专,导致建设的重复失败。甚至由于对政府信息化建设在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导致政府在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偏移、决策失误。
北京理正多年来致力于软件核心技术和专业化应用开发,基于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深刻理解,凭借“形成核心技术的能力”,快速进行了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和整合,将产品化成熟度与专业应用紧密结合,并根据各委办局的业务需求及融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电子政务、 “数字城市”、规划、国土、统计、水利等众多行业成功进行了多项信息化建设可行性方案的组织与示范工程的实施,已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型企业。
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根据北京理正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认识,以及多年来在政府信息建设的成功实施经验,针对人们对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做了如下科学性的解析阐述。
二、问题解析
1、进行信息化工作之前是否需要进行通盘考虑?
国内曾经统计过,政府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中搁置甚至失败的项目占所有信息化项目的90%。您可能认为这个数字危言耸听,但是仔细想想,身边失败的案例肯定不在少数。
我们经过大量调研分析认为,造成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整个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以前,在进行信息化工作时总是哪疼医哪,发现系统跟不上应用,不是修修补补,就是再找一家合作单位开发一个新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往往在实际应用上有许多数据需要融会贯通,造成多个信息孤岛,条块分割。这样不仅造成多个系统维护困难,需要综合利用的信息资源不能整合,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势必对今后的工作带来隐患。
北京理正给您的建议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通盘考虑全局,要明确现在的需求,找出最棘手的问题;其次从职能出发,在有实力、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帮助下进行全局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内容和需求紧迫程度进行分布实施。
2、理正政府信息化相关信息系统的研发定位是什么?
理正政府信息化相关信息系统的研发定位,紧紧围绕着:
(1)全面技术支撑整个政府信息化全过程。
(2)专业需求的详细分析确定。
(3)产品化、组件化与模块化。
(4)以灵活性和用户驾驭为核心,应对政府部门职能、业务、人员的多变化性。
当前,各级政府都面临着机构职能、业务、人员的变化,北京理正拥有一批熟通管理的专家,透彻地研究了各级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的变化性。理正软件的开发定位,完全是从管理职能的变化出发,因此,针对性、适应性、开放性很强,不但能满足现行管理职能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今后各种变化。
任何一个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都体现在“职”、“能”的结合上,即职(岗)位和工作。“职能”是动态变化的,机构改革、人事变动、业务重构,都会立即影响到职能的改变。理正政府信息化相关信息系统的研发定位,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就是要把管理的职能和变化性的特点搞清楚,并且通过软件实现技术支撑。
3、许多开发商都在强调平台的重要性,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平台产品,如何进行选择?
现在电子政务市场上的平台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两大类。在进行选择时我们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服务:许多的平台厂商,尤其是国外平台厂商一般在国内只设少量的代办机构(有些还远在香港、台湾),只负责日常销售等事务,根本无法承担大量的常规服务,更不用说是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了。有时,一个小问题也要送到国外的研发基地去处理。
(2)以应用为主:用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应用,理应做到“以应用为主”。选择一个名气大、价格昂贵的平台往往并不能够产生好的应用系统。许多的管理软件(平台)往往强调自己的“成熟”、“通用”、“可二次开发”,根本不愿意针对具体用户的特点做调整和改进,甚至觉得用户的使用人员素质太低、要求不合理,“难伺候”。我国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表明,一些花巨资买来的软件用处不大,甚至整个项目搁浅后被废弃掉;反而是一些花钱不多的软件,经过双方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3)高可实施性:系统要真正的达到使用效果,应该具有高可实施性,讲究实事求是,在技术上不是越超前越好。如果性能负载、针对性差,又没有照顾到用户实际的操作习惯,使用者感到很难适应和接受,这样的话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实施效果。
(4)关于.NET,J2EE:在开发工具上,微软的.NET与SUN的J2EE之争可谓旷日持久,各方的观点也可谓是见仁见智。.NET与J2EE各有优/劣势,但真正跳出论战来看的话,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抛开具体环境,谈孰优孰劣意义不大,重点应该考虑的是用户专业需求的需要。
4、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不是一回事?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有本质的区别:
在研究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包括二种情况。一是业务数据利用GIS系统来表现;二是在GIS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为用户提供专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在实践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主要考虑到实际用起来的效果好坏和数据灵活实时更新,能为各委办局解决什么问题,是否适应各委办局的各项管理职能及业务要求的变化,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一个开发技术工具,它需要中间软件开发商吃透技术,再吃透需求进行开发。核心在于开发商对用户专业需求的了解,因此选择熟悉专业的软件公司比选择平台更重要。
5、许许多多的开发商都说自己的系统是开放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评价一个系统的开放性呢?
衡量一个信息化系统是不是真正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评价,第一个层面是系统层面,即系统本身的流程、表单、权限机制、数据库架构等技术层面评价;而最主要是第二层面——适应性,即看其在实际应用当中的适应性,面向未来发展的可扩展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就是要有一定的定制开发量。一般来说,定制开发量控制在20%以内(最多不超过30%)为合理。但在市场的实际环境当中往往会出现如下情况:某一家公司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其它大部分功能、甚至是100%需要定制开发,那么这个系统肯定是不成熟、不实用的,会有较高的开发成本,潜在着较大的实施风险;反过来,如果宣称自己的产品不需要什么定制开发,只是拿来一个较为近似的案例进行简单的低水平“克隆”,这就如同说自己的药“包治百病” 一样,肯定是欺骗(或无知)!
“无限开放”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真正开放的信息化系统,应是在综合反映用户管理模式、业务特点的总体框架控制下的“有限开放”,实现对主流数据格式、主流软件最大程度的支持。一个开放的软件平台还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体制改革、管理模式、职能业务范围的调整变化,前瞻性实际上是最大程度的灵活性。
6、到底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
首先,从管理入手,将管理思想渗入到软件的开发,定位二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过程在整体软件系统中的协调统一,确保了业务管理全过程的连续性,保证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合理的存储于数据库中,而不能看成二者相互关联信息的简单传递与互访;
其次,能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业务数据在GIS上的综合表现;
再次,能实现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业务数据库、行政办公数据库等底层数据库的一体化。在系统建库过程中已经将各个数据库通道打通,可以使各个数据在管理应用中相互贯通,根据业务管理使用需要任意调用和提取;
最后,能做到对各个业务和各个业务环节的管理过程变化所产生的数据及时更新。
也就是说,与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的GIS是一个活的GIS,不只是表现结果而是把结果和过程(如数据存在哪、怎么存、什么时候调用、调用什么数据)同时表现,而不仅仅是GIS上的图形表现。
7、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本主要有哪几大方面?如何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首先是信息化系统本身的价格,其价格通常由以下因素构成:
平台+功能模块+定制开发+服务(+其它)
信息化系统是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服务)。由于用户往往缺乏经验,信息化系统的实施面临巨大的难度与风险,开发方能否提供高层次的新型服务,往往决定了实施的成败。这种高层次的服务包括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专家型的经验和建议,使用户少走弯路。选择了这样的开发方和软件,就如同上了一份保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失败的风险,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节约资金”。
同时,一个好的信息化系统应该建立在功能强大的通用化平台之上,具有完备齐全的功能模块,能够进行高效适量的定制开发,这样的话本身的成本就能够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性能价格比。
而且,在考虑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本问题时,还要更多的考虑“全项目成本”问题和“全寿命周期使用成本”问题。
“全项目成本”问题包括为完成系统建设,配套的相关软/硬件,网络环境,考察、选型的管理成本等。
“全寿命周期使用成本” 包括系统培训成本、适应周期成本、维护成本、升级成本等。
8、如何降低政府信息化相关信息系统的实施风险?
降低信息化系统实施风险的关键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如上文所述的整体规划,避免走老路,保证所有系统可以在数据层面融会贯通;第二,合作伙伴实力强,系统成熟度较高;第三,选好型的系统灵活程度高,当各种行政职能、人事关系、机构改革等变化产生时系统提供相应工具进行调整;第四,用户可以自行驾驭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程度避免对开发商的依赖;第五,选择能够提供可实施解决方案的专家型企业。
除了以上关键因素外,重点考虑合作伙伴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实施能力,纵观国内IT企业,一共有三种生存模式的软件企业:
(1)纯粹项目式,整个系统70%以上需要进行开发,这种根据用户需求从“零”作起的企业软件很难通盘考虑信息化全盘,定制出的系统也很难做到足够灵活,此类企业肯定承诺给客户大量的系统维护升级,但是不足付以重托。
(2)纯粹产品式,承诺产品成熟到100%符合您的需求,这和承诺自己的药“包治百病”一样,肯定是欺骗(或无知),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均有所不同,部分定制工作不可避免,不但系统用户化程度低而且很多实施工作跟不上。
(3)项目与产品结合式,系统70%以上核心模块达到产品化成熟度,30%以下定制开发量,即保证用户化程度较高又能够保障项目进展时间较短,同时按照项目模式进行后期相应技术支持与培训。
第三类企业无疑成为合作的首选,如何在这些企业中挑选服务层次较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界定:
高频率:大量的现场工作,频繁的沟通与交流,有可能是随叫随到的上门服务;
高层次:可能参与制定规划、帮助分析需求、指导实施过程、提出改革现行不合理方式的建议等;
高投入:由于以上两个特点,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如果没有企业的长期发展、雄厚的技术、资金投入和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支持队伍(及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作保障,是很难兑现服务承诺的。实力不济的企业,即使勉强为之,也很可能被拖垮。
三、结束语
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成熟,只重面儿的通用化将越走越窄,而专业化的应用软件才是真正信息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