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SDN_QA沙龙活动部分议题的思考
Jacob
议题一 、客户的要求就是质量的标准(来源于ISO对质量的定义)?
Jacob的观点:质量的目标是由商业目标决定的,商业目标与客户要求并不等同。以开饭店为例,顾客肯定是希望味美价廉。假设饭店A开在某小区中间,顾客主要是小区的居民,饭店老板希望长期留住顾客,目标是“持续盈利,创建百年老店”。假设饭店B开在某火车站边,顾客主要是来往的旅客,回头客的可用性很小,目标是“赚一把算一把,见好就收”。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顾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但饭店B的饭菜质量标准应该比饭店A低很多,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商业目标不一样。
此外,如果以顾客的要求(顾客满意)作为质量的标准,容易处于被动状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丧失自己的业务发展路线(战略)。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去影响用户的需求,引导用户的满意标准,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
议题二、QA的价值在哪里?
先看看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条山路,路上遗留了许多陷阱。第一个管路人隔几天巡视一遍,总能救出误入陷阱的人,人们感激他,偶尔还能的得点感激的银子;第二个管路人仔细地把路查一遍,在有陷阱的地方都立了标志,所以,人们都记住了他;第三个管路人花了好长时间把所有的陷阱都填平了,从此以后在也没有人知道陷阱的事了。最终,人们感激第一个人,记住了第二个人,忘记了第三个人。
沙龙活动中,大家都谈到了QA的很多工作是预防性的,本质上类似于上述故事的第三个人。他们常常在事情发生前就采取了预防措施或者在问题出现后采取了纠正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再发生。QA的这种工作性质也导致了多数人对他的遗忘,认为QA没有存在的价值。
Jacob的观点:QA应该注意将隐性的工作成果显性化,以获得干系人的认可。显性的方式有两种:定性和定量。定性就是在日常沟通和报告中争取机会向人系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定量就是采用度量的手段呈现取得的改进。
议题三、QA与质量文化
对QA来说,谈起质量文化,就仿佛既在天边又在眼前。就好像身边的空气一样,抓不到它,但还非常需要它。为什么呢?做为一位普通员工,QA改变不了公司的质量文化,但却深受质量文化的影响。
沙龙活动中,大家谈到质量文化时,大都围绕一点:领导重视与否。相信这点抓住了企业文化的源头。一个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社会人,有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其根本,是由它的文化决定的,而企业的某个人物(特别是创业者)对企业文化的沉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试想,一个X理论观念的老板手下很难有一个Y理论观念的经理,同样,一个等级意识森严的老板也不太可能提拔一个高度参与式的经理。这样一来,老板的观念影响着经理,经理的思想影响着员工,所有员工的行为构成了企业的行为。
其实,企业文化的外围,还有更深远的地区、民族文化。前两天还和副总聊到这个话题,他很怀疑CMMI的制度化管理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有什么好的结果,就好像交通规则一样,中国人同样闯红灯。但有一点,如果所有地方都没有红绿灯呢……。
Jacob的观点: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你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你都改变不了,就坐下来种番薯。等到有一天,项目失败了,惨痛的教训有了,高层意识到了,中层素质提高了……番薯也可以收获了,一切慢慢的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