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大路子是不是搞反了?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了,但是依然有太多的失败的例子和教训,那么,企业实施信息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企业信息化的大路子是不是搞反了呢?
企业信息化搞不下去的地方,一般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技术应用搞不好,包括基础设施问题、技术服务问题、技术人员问题、信息资源问题等。本质特征表现为,技术效率低。技术投入较高,但对业务不起作用,或起负作用,使企业对信息技术望而生畏,技术应用被边缘化。应当说,这种情况不少。但仅仅因为这个,信息化就搞不下去的,不是很多。
第二种情况是,技术应用解决了,但管理跟不上。技术应用一旦进入业务核心部门,一系列管理问题随之而来,包括在决策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中,技术应用不同程度带来管理上的矛盾。本质特征是,技术效率高,而管理效率低。表现为,企业信息化对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效果不明显,成本与收益之比不理想。这种情况,是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的问题,事在人为,通过加强管理,可以有效解决。
第三种情况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做到了,但碰到机制的天花板。表现为效率高而效能低。效率高而效能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矛盾不是集中在成本和收益之比这个关系上,而是集中在这个比例关系的微分关系上。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经营环节透明化,技术和管理都没有问题,但部门利益扯后腿,让技术和管理都不起作用。也就是说,扁平化机制下的效率与金字塔机制下的效率,前进中产生了不同步。部门和中间利益受损,就是不同步带来的。这种情况,超过了行为控制的范围,不是“事在人为”能解决的,是机制本身的问题。从金字塔机制,转变为扁平化机制,不光是改变了效率关系,更主要是改变了效率变化的斜率,实质是改变了利益的技术结构关系。企业信息化一到了这里,没有改革纲领,必死无疑。我们后面再重点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症结。
第四种情况,技术、管理和机制问题都解决了,但碰到体制的天花板。表现为企业信息化提高了效能,但带来一系列根本性利益冲突。本质特征是,改变了利益的技术结构,但无法改变利益的经济结构。这类矛盾表现出的现象通常是:如果这个一把手是上级任命的,他为什么非要把企业搞活、非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非要贴近市场而不是靠着上面、非要找资本市场而不靠银行喂奶、非要把利益关系透明化而不打点埋伏?
对第一种情况来说,一把手不重视,只要CIO得力,也可以解决;对第二种情况来说,一把手在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间的协调很重要,技术和管理部门自我协调也不是没有可能。现在的“一把手重视”,往往都是重视这两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和第四种情况,没有一把手重视,根本没有可能解决。一把手重视,但没有把方向确定到这里,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能泛泛说一把手重视,就能解决问题。这里涉及到一把手的方向选择问题:要不要面向流程创新机制,要不要面向市场改革体制?只有选择了这两个方向,才谈得上解决问题的意愿。否则,过来人都知道,哪有一个企业本来是想上个技术项目,最后变成因为与技术理不顺,就对企业掀房顶拆房子(改革机制、体制),有这样的一把手吗?如果企业信息化的负责人不是一把手,就更谈不上了。
企业信息化难以从技术、管理变革,深化到机制、体制创新,这就是一些企业搞信息化失败的根本原因。除非你把企业信息化定义成跟机制和体制都没有关系的技术概念。但这明摆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