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刘顺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7806684662
·条码:97878066846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媒体推荐
序
跨语言的研究证明,名词和动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范畴,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语法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构成句子的最根本的词类是名词和动词;除特殊情况外.光有名词,没有动词,不能成句,光有动词,没有名词,也不能成句。”(《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载于《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事实也的确如此。组成句子的基底结柯是动核结构,任何一个动核结构都是由动核和动元(动核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组成;而充当动核和动元的,正是动词和名词。因此,要把句子结构研究清楚,只研究动词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与之组合的名词。
长期以来,汉语语法学界主要致力于动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起采,名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是由于名词较之动词蕴涵的语法属性相对较少、也比较隐蔽的缘故。这种情况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从总体上看研究得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显然不利于对汉语语法规律的认识和揭示。刘顺的《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一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名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一书反映了作者在名词研究方面的可贵探索,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名词的量特征,即依据名词能否计量(表现在能否前加量词)以及计量的方式(表现在前加何种量词)对名词进行分类,提出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名词次分类系统。
第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名词的空间性特征。此书作者认为:空间性是名词的最重要的语义特征,其语义基础是事物的离散性;事物的离散性可分为内部离散性和外部离散性,具有不同离散性的事物,与其相应的名词也具有不同的空间性;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空间性特征可以通过量词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句法位置对名词空间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观点对于全面、深入的认识名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此书还较为深入地讨论了部分名词的时间性和程度性特征。将具有时间性特征的普通名词分为内部时间性名词和外部时间性名词,并对其句法、语义、语用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在名词程度性语义的研究上,作者成功解释了“副名组合”的语义基础,认为名词词义结构中具有性质义,而且这种性质义具有连续量的特点,才是名词具有程度性或者说能够接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原因。这一看法是科学的、合理的。
第四,作者对动词零形式名词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动词零形式名词化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分析了动词和相应的零形式名词化名词的语义联系,并对造成这种语法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较好的解释。作者还研究了名词和定心式名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异同,重点讨论了两者的差异,并对某些现象进行了解释。这无疑会促进对名词和定心式名词短语关系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第五,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名词指称系统。重点讨论了通指和无指的分布及表现形式,将无指分为不指和非指。不指是指一个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而是表现为该名词性成分所指实体的内涵属性,如在话语中常常会听到或看到“木头桌子、雷锋精神、很流氓、特朋友”等这样的组合,其中的名词就表示不指。非指是指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也不表现为该名词性成分所指实体的内涵属性,它的出现只是动词结构上的需要,如“吃饭、看书、走路、打仗、吵架、洗澡、告状告穷了、抽烟抽多了”中的名词就表示非指。虽然都是无指,不指和非指在是否凸显名词所指
事物的内涵属性上存在着对立。这是很有新意的。
作者的研究,是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指导下,同时借鉴各种先进的语言理论,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事实的挖掘,也有理论的探索;既有意义的分析,也有形式的验证;既有静态的观察,也有动态的思考。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名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名词的语法特点,而且对汉语的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都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词作为基本的词类范畴之一,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名词的语法特点不够鲜明,比较隐蔽,研究起来难度较大,作者的探索也难免会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如此,扪信读者会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迪。
是为序
范 晓
2003年3月20日
目录
序
第一章 名词研究综述
第二章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
第三章 名词的空间性特征
第四章 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
第五章 部分名词的程度性特征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4 依据原型理论定义名词
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浪潮的影响下,有些学者开始反思汉语的词类问题,认为汉语的词类不是特征范畴,而是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同一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一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或析取关系为标准来给词类下定义,词类只能从原型理论的角度给出带有概率性的定义。在
这种理论背景下,宽泛的名词定义是“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经常受数量词等形式的定语修饰的一类词”。严格的名词定义是“以能受数量词修饰、但不受副词修饰的一批词为典型成员的一类词”。
对名词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人们对词类及名词的不同认识。事实证明,从意义的角度定义名词背离了语法学的方向,是行不通的。从句法功能的角度定义名词反映了词类的本质,问题是
名词是个开放类,在词类体系中数量最多,不可能全部列举,但又找不到对所有名词都适用的、说一不二的本质内涵。可见,词类范畴不是经典范畴,它在相当程度上是原型范畴。在原型理论背景下,依据句法功能定义名词反映了词类的本质属性,也能较好地解释名词与其他相关词类边界模糊的现象,应该说是科学的、实用的。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现代汉语里的三大实词。这三大实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范畴)语言范畴化的结果。亚里士多德曾将现实世界划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l0种范畴,在这l0种范畴中,“实体”是一个本源范畴,它代表现实世界中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所代表的类,其他范畴是他源范畴,
它们只存在于实体之中,是实体的属性。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世界的产物,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语言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世界范畴即认知范畴存在着对应关系,名词大致对应于实体,动词大致对应于活动,词大致对应于性质等等。在现实世界中,实体与活动、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中,体现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实体、活动和性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活动和性质总是属于实体的。反映在语言中,名训,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动词、形容词总足用来陈述、描写、修饰、限制名词,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名词可以有动词、形容词的性质和功能,有些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有名词的性质和功能。这也是名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