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方言/上海派文化丛书|报价¥20.60|图书,中国语言文字学,方言,钱乃荣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0.60
目录:图书,中国语言文字学,方言,

品牌:钱乃荣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72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9787807412236

·条码:9787807412236

·版次:2007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在上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两种上海话。从形成于南宋的“老上海话”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江南水土所孕育起来的上海市俗民风;而从“新上海话”里,我们可以感知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在中外交融中形成的襟怀和睿智,以及海派文化的密码和基因。了解上海方言,可以深度了解上海,了解上海人民,了解上海文化,了解上海生活。

作者简介

钱乃荣

1945年生,中国现代语言学家。

出版的著作有《上海方言俚语》、《当代吴语的研究》、《汉语语言学》、《上海话语法》、《现代汉语概论》、《北部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话900句》等19本,发表的论文有《进行体、持续体和存续体的比较》、《苏州方言中动词“勒浪”的语法化》、《上海方言中的虚拟句》、《吴语中时体结合的复合时态》、《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宋庆龄讲话的语音分析和诞生地南市说》、《论纳兰性德词的人情美》、《论20世纪初20年的中国短篇小说》等100多篇。

媒体推荐

导语

上海话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方言,它在这一个半世纪中,从一种在吴语中比较保守滞后的县城及其周围的小方言,发展成为变化速度最快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方言,成为全国三大方言(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成为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吴语的代表方言。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话的起源、变迁与发展。内容包括上海话的溯源、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上海话的新旧共生和交替、上海话与上海民俗等。

前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

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直至今日,上海的地名、路名依旧多有滩、渡、浜、泾、汇、河、桥、塘、浦、湾……这都在向人们证明,是水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

海洋是美丽而壮观的。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是海洋水面,如果称地球为“水球”也不无道理。海洋是广阔而有边的,是深而可测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任你怎样为之赞美都不会过分。

海在洋的边缘,临近大陆,便于和人类亲密接触。我国的万里海疆,美丽而且富饶,被誉为能量的源泉、天然的鱼仓、盐类的故乡,孕育着宇宙的精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任你怎样为之歌唱都不会尽兴。

上海是海。是襟江连海的不息水流造就了上海,更是水滋养了上海,使这座城市孕育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主要特征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就没有这座迅速崛起的滨海城市。没有海派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就没有上海的迅速崛起和繁荣发达。今后,上海的发展还要继续做好这篇水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上海是海。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是典型的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不同于在传统城市基础上长期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人口只有20多77,经过百年的发展,人口猛增到500 多万。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本地原住民只占上海总人口的15%,移民则高达85%。上海的移民,国内的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的虽来自近四十个国家,但主要来自英、法、美、日、德、俄,其数量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如下几次: 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孤岛期间,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

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增势之猛,世界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生了新一波移民潮,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现在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800万,此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600万。每年春运高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是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是海。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美誉,现在是越来越名副其实了。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表情。依我看,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无论是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屋,还是按照欧美风格设计建造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包括集中于南京路外滩的建筑群,和分布于各区的多姿多彩的别墅洋楼,诸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就达300多处,或者是后来建造的如原中苏友好大厦等,都在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演奏着上海社会发展进步史上的一个个乐章。

上海是海。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还有洋腔洋调。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土语十分丰富。56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上海这个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人口的多元化,自然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中国各地方言和世界各国的语言大都能在上海听到。

上海是海。上海人的饮食,可谓多滋多味,菜系林立,风味各异,川帮、广帮、闽帮、徽帮、本帮……应有尽有;西菜、俄菜、日本菜、印度菜… …数不胜数。

上海是海。上海的戏剧舞台百花争艳,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歌剧、舞剧……剧种之多,阵容之齐,在国内数一数二,在国际堪称少有。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越剧在上海生根开花,走向全国;而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则别具一格地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成功…… 上海确实就是海! 海派文化姓海。

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根深叶茂、顶天立地的大树,巍然屹立,万古长青,枝繁叶茂,这树的主干在北京,树根深扎国土,树枝则是伸向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当然,比喻总是蹩脚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明显。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如1865年10月18日在南京路点亮第一盏煤气灯,从此上海有了“不夜城”之名,1881年英商自来水公司成立,次年在虹口铺设水管,开始供水……东西方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整体接触,尤其是租界上 “华洋杂处”、“文化混合”,虽然于我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客观上却是引进西方文化早而且多,使上海成了“近代化最成功的地方,市民文化最强大的城市”,往往统领风气之先。

姓海的海派文化,是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是客观存在,有客观规律,我以为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对 “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前,海派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弱点,这是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对待的。

姓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 一是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河。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

二是创新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则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特别是在“孤岛时期”,租界内某些殖民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需要加以清醒地辨别,区别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综合性,是复杂的体系,不应该要求纯之又纯,水清无鱼,那就不成其为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容并存,以致落后、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在以往那特定历史时期,也夹杂其间,怎么能用这些来对今天的海派文化说事呢。

五是商业性,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我认为,海派文化的“派”,既不是派性的派,也不是拉帮结派的派,更不是其他什么派。千万不要“谈派色变”,也不必对“派”字讳莫如深,远而避之,切忌不要一提到“派”字,就联想到造反派、搞派性、讲派别! 不,我们这里所说的海派文化,是反映上海文化风格的最重要流派。我国有京派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和海派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京剧有麒派、尚派等等,越剧有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 (雅仙)派……都是戏剧艺术的流派,流派纷呈有何不好。

我认为,海派文化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海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既不要一提到海派文化就沉醉于上世纪30年代怀旧情调中,也不要一说到海派文化马上就和当年的流氓、大亨、白相人划等号。应该看到,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风雨淘洗,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派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海派文化发展的至高境界,我想就是“海派无派”,正如石涛先生所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应该要为海派文化向至高境界发展而不断努力。

时代呼唤《海派文化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是历史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我们伟大祖国亿万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团结奋斗,中央要求上海搞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四个率先”作用,还要继续搞好在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要主动热情地为争取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而努力。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上海,为了全面了解上海、正确认识上海,都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准确而完整的图书资料。国内各兄弟省市的同志也有这样的愿望,新老上海人同样都有这个要求。可以说,编辑出版一套系统介绍海派文化的丛书是当务之急。

《海派文化丛书》必须力求准确系统地介绍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经有过争议,如今也还是仁者见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好事。我们编纂者则要严肃而又严格地正确把握,既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执意偏见。近年来,由于上海大学领导的重视和不少专家学者热情支持,已经举行了多次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汇编出版了五本论文选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欢迎,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版好这套丛书。

《海派文化丛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一经动议,就得到作家、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得到上海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文汇出版社等大力帮助。我相信,《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上海的建设增强精神助推力,同时,也可为希望全面了解上海的中外人士,提供一套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可读性而又图文并茂的图书。

我谨代表《海派文化丛书》的作者、编者、出版发行者,向所有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向读者和收藏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读后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朋友鞠躬致敬! 是为序。

李伦新 2007年5月20日于乐耕堂 (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上海是个特别的城市,在数千年中国历史的最近160年间,她从一个三等县城,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话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方言,它在这一个半世纪中,从一种在吴语中比较保守滞后的县城及其周围的小方言,发展成为变化速度最快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方言,成为全国三大方言 (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之一,成为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吴语的代表方言。

以上海话为母语的人口从保守的估计来说有1000多万人。

上海方言里蕴含着上海这个城市发展成长的历史,浸透了在江南水土中孕育起来的上海市俗民风,闪烁着上海人五方杂处中西交融中形成的襟怀和睿智,深藏着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化的密码和基因。了解上海方言,可以从深度上了解上海,了解上海人民,了解上海文化,了解上海生活。

上海方言,就是上海话。江南人习惯把“话”称为和写作“闲话”,所以上海方言,又叫“上海闲话”。但是这里的“闲话”,不是作“闲谈”或 “与正事无关的话”解的,而就是“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言话”这个词的俗写。“言话”与“闲话”在久远的老上海话里完全同音,不过上海和江南许多地方的人后来渐渐放弃了“言”字的口头白读音,而用文读音即读书音读成了“贤、现”这样的音,于是人们就用与“咸”同音的“闲”来俗写 “言”字,彼此随俗把“上海言话”写成“上海闲话”。但是我们只要走到松江方言地区和原上海方言地区的乡下去听一听,在那儿“盲肠炎”的“炎 ”、“现在”的“现”、“谚语”的“谚”,老年人至今还用白读音说成和 “咸”同音的音,而“炎、癌、现、衍、谚、雁、言”这些字在古代江南发音都是相近的。上海人丁卓研究华语与日语20多年,在1936年编成的《中日会话集》是一本对上海话分析得相当好的著作,在该书85页上有上海话“近来侬两句言话,好之较惯者”一句,此页上面他写着对译的北京话是:“近来您的话,说得好多了。” 笔者写《上海方言》这本书,是向希望了解上海方言的读者介绍上海方言的概貌和风采,上海方言的形成,上海周边一些重要方言对上海话的影响,以及上海方言在海派文化的多元快速进程中发达起来的过程。

上海的飞速发展和当时人的感受,都在过去出版的上海方言著作的例句中有着记载。1868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Edkins)著的《上海口语语法》上记有这样上海话句子:“上海勿比苏州。”“人住勒拉花花世界,大有福气拉。”1922年上海人胡祖德著的《沪谚》上有:“走尽天边,好勿过黄浦两边。”1941年法国传教士蒲君南(Bourgeois)著的《上海方言语法》上在比较句中有这样的话:“苏州比勿上上海。”“上海搭之巴黎比是比得过个。” 从这些例句里可以看出上海在1843年开埠后的100年中的变化。在这以后,上海又有近70年的变化,尤其是近20年的快速变化。

上海的发展带来了上海话的发展。这本书汇集了笔者十多年来研究上海方言的一些成果和体会。笔者写《上海方言》,是想通过这本书表述这样一个事实和道理:经济发达、思想活跃、多元并存、杂交融合,是上海这个大城市方言兴盛起来的根本动力,这种生态环境顺其自然发展就是这个城市语言文化荟萃创新鲜活的源泉。

我爱上海,我爱上海的语言。我们要十分珍爱上海方言的语言资源,在上海提倡多言多语生活。在新世纪中,更新观念,建设好大都市中多言多语和谐共生的语言环境,使各种语言及其方言在上海都得到保护和发展。

本书中的语料有些地方涉及上海方言的语音,一般都用2006年11月首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上集体审定的“上海话拼音方案”来注音;不方便之处,则用国际音标注音,除第三章第三节排列音系部分外,凡用国际音标的地方,两边都加上了中括号“[ ]”标明。这次会议上审定的“上海话拼音方案”和审定的“上海方言用字”见于书后的附件。

钱乃荣写于2007年4月15日土山湾畔云起台

编辑推荐

在上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两种上海话。从形成于南宋的“老上海话”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江南水土所孕育起来的上海市俗民风;而从“新上海话”里,我们可以感知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在中外交融中形成的襟怀和睿智,以及海派文化的密码和基因。了解上海方言,可以深度了解上海,了解上海人民,了解上海文化,了解上海生活。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第一章 上海话的溯源

一、老上海话和新上海话

二、上海话的基础是松江方言

三、新老上海话的地域范围

四、新上海话万变不离其宗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20.6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