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0.90目录:图书,中国语言文字学,综合,
品牌:李占喜
基本信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96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9787030182685
·条码:9787030182685
·版次:2007年0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关联—顺应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在该理论框架中,我们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正确认知处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译者是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际的。译者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以及在译语认知语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在找到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之前,以及在作出合适的语言选择传达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前,译者的思维运作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译者找到最佳关联,以及他的语言选择满足了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这时译者的认知资源才会得到最佳配置。
为了叙述上的便利,我们把整个翻译过程分为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和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两部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两个交际过程往往是相互交错进行的。换言之,译者的释意过程和产出过程常常难以清晰地予以界定。
在“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理论框架内, Bell 和 Gutt的有关翻译过程动态性的观点,在四个方面得到丰富和补充。其一,他们没有明确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其二,他们没有深入研究译者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他们没有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损现象,更不用说研究译者如何对原文话语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操纵,以便迎合译文认知语境的相关方面。其四,Gutt没有指出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与翻译中的主要交际情景以及次要交际情景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演绎和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概括出文学翻译过程的五个主要特点:相关性、不确定性、变异性、协商性、以及顺应性,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媒体推荐
书评
“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翻译是语用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新尝试。作者阐释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说明了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包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特别是将译文表达的要求归结为保证读者的认知和谐为前提,这些都具有新意。作者丰富和补充了以前一些以关联论为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观点,使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徐盛桓教授、博导(河南大学)
“《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是一部比较有创意的博士论文。作者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及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以期对翻译过程的思维运作进行动态分析,这种创作的态度是积极可取的。
作者在论文中将翻译过程分为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和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前者是一个寻找关联明示推理的过程,而后者是考虑如何让语言选择与读者的认知达到和谐。虽然与西方学者尤金•奈达的分析-重构有相同之处,但本文在方法上更具有阐释性和可操作性。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被其学生Gutt移植到翻译研究之中,在翻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博士文则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相结合,加强了不同学科理论的融合,是对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罗选民教授、博导(清华大学)
编辑推荐
“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翻译是语用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新尝试。作者阐释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说明了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包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特别是将译文表达的要求归结为保证读者的认知和谐为前提,这些都具有新意。作者丰富和补充了以前一些以关联论为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观点,使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徐盛桓教授(河南大学)
“《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是一部比较有创意的博士论文。作者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及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以期对翻译过程的思维运作进行动态分析,这种创作的态度是积极可取的。
作者在论文中将翻译过程分为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和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前者是一个寻找关联明示推理的过程,而后者是考虑如何让语言选择与读者的认知达到和谐。虽然与西方学者尤金?奈达的分析-重构有相同之处,但本文在方法上更具有阐释性和可操作性。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被其学生Gutt移植到翻译研究之中,在翻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博士文则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相结合,加强了不同学科理论的融合,是对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罗选民教授(清华大学)
“关联—顺应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在该理论框架中,我们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正确认知处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译者是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际的。译者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以及在译语认知语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在找到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之前,以及在作出合适的语言选择传达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前,译者的思维运作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译者找到最佳关联,以及他的语言选择满足了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这时译者的认知资源才会得到最佳配置。
为了叙述上的便利,我们把整个翻译过程分为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和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两部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两个交际过程往往是相互交错进行的。换言之,译者的释意过程和产出过程常常难以清晰地予以界定。
在“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理论框架内, Bell 和 Gutt的有关翻译过程动态性的观点,在四个方面得到丰富和补充。其一,他们没有明确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其二,他们没有深入研究译者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他们没有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损现象,更不用说研究译者如何对原文话语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操纵,以便迎合译文认知语境的相关方面。其四,Gutt没有指出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与翻译中的主要交际情景以及次要交际情景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演绎和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概括出文学翻译过程的五个主要特点:相关性、不确定性、变异性、协商性、以及顺应性,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录
序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Transcription Conven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