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7.20目录:图书,社会科学,综合,
品牌:陈泽平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7806617981
·条码:97878066179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福州话以及大多数闽东土语音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韵母往往有两种或三种不同的“韵母变体”,它们通常具有历史来源一致性,不同的变体总是分别在不同的调类上,例如“恭、容、勇、供、共”五个字在中古同属通摄合口三等钟韵,在《戚林八音》中都属“银”韵,在福州、异南棠口、连江晓澳三个地点音系中都归为同一个韵母。
作者简介
陈泽平,1953年8月生。1980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师从王福堂教授,以汉语方言学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闽方言。1983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分配到福建师大中文系,从事汉语教学和方言研究。现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言研究室主任。
媒体推荐
自序
这本集子名为“新”探索,其实却只是曾经陆续发表在各处的旧论文。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收集在一起,向读者讨教。
我在1980年进入北京大学,师从王福堂先生研究汉语方言。我选择了重新描写分析福州音系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其中关于福州话变韵的问题在王先生的启发下讨论得比较深入,主持论文答辩的朱德熙先生给了很多鼓励,并建议将这一部分发表在《语言学论丛》上。这是我跨进语言学门坎的第一步。这本集子中另外几篇关于语音的文章《福州话城乡异读字音分析》、《关于福州方言声母类化问题》等,有关的语音现象其实也都在我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到了,只是当时自己还不能把握这些现象的语言学意义,没法展开讨论。这些问题一直在头脑中琢磨着,直到自己觉得有些条理了,才动手写出来。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福建师范大学工作。福建师大的方言学科有很好的传统和较强的队伍。语言组的李如龙先生和梁玉璋先生一直对我都很关心,使我在离开北京大学之后仍然能得到专业上的引导。我跟两位先生一起编了《福州方言词典》,参加合作的还有邹光椿先生。我们经常一起开会讨论编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讨论让我获益很多,对福州话的词汇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于是有了《福州方言中的外来词》、《福州方言本字考三则》、《方言词汇的同源分化》等文章。
“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是一个规模不大却很有务实精神的合作项目。我有机会参加这个项目觉得很荣幸。研讨会上,各位先生总是热心赐教,令我在准备论文时从不敢掉以轻心。几年下来,也把福州方言的语法特点比较集中的体貌标记、动词谓语句、介词、代词、助词、否定词等初步摸索了一遍,形成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论文系列。这些文章里包含了项目组织者、历次调查提纲的拟定者,和参加讨论的各位同行先进的劳动,谬误当然由我自己负责。在这个友好的学术群体中,坦率地交换意见已成为习惯,例如集子中的《“V—de—A”为形容词性偏正结构说》和《闽语的“去”和温处方言的“爻”同源假说》,初步的想法在研讨会上一提出就得到了很多指教,我补充论证之后仍然发表出来,希望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批评。
1998年,蒙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和责任编辑薛剑秋女士的许多帮助,我把研究工作成果中比较成系统的部分按章节编排起来,形成《福州方言研究》一书。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原来准备作为附录的语料部分截取下来了。敝帚自珍,我再与出版社商量,把其中一部分跟民俗有关的语言材料加以通俗化的注释,适当扩充之后,编成《福州方言俗语歌谣》。这本小册子在福州颇受一般读者的青睐,也能满足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要求,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编写目的。受到鼓舞之后,我再分别与潘渭水先生、彭怡玢女士合作辑录了《建瓯方言熟语歌谣》和《长汀客家方言熟语歌谣》。稍后,福建人民出版社又约请周长楫先生和刘福铸先生以大致相同的体例编辑了厦门方言和莆仙方言的熟语歌谣集,使之形成一个系列。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参考了20世纪初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文献,汲取前贤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在《略论福建方言熟语歌谣的收集和整理》中。
……
目录
自 序
福州话的韵母结构及其演变模式
关于福州方言声母类化问题
福州话城乡异读字音分析
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
从现代方言释《韵镜》假二等和内外转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外来词”这一概念一般专指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译音引入的词语,这儿我们暂时扩大它的外延,把不同方言之间通过模仿发音互相交流的词语也包括在内,这种现象一般只出现在音系结构差别很大的方言之间。我们把几个来自北方话的词语作为外来词处理,区别于借助书面形式进入方言的民族共同语成分,后者可以叫作“文读词”。北方话借词和文读词的性质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文读词是以方言发音念书面语的结果;借词是在直接的社会接触中通过摹仿口语发音而产生的,二者进入方言词汇系统的渠道不同。
2.文读词的语音形式是按其所写的字折合成方言声韵调的,因而都符合一定的语音对应规律;借词的语音形式是在摹仿的基础上个别地约定俗成的,不符合语音对应规律。
3.文读词一般具有书面语的色彩,总是可以写出来的;借词一旦形成就具有土俗的口语色彩,一般人并不知道其来历,成了“有音无字”的口语词的一部分。
4.文读词的词义与用法与书面语保持一致,借词的词义范围或用法往往与原词有差异。
福州话里有几个从北方话借人的词语,例如:
[pu xig]:这个词用得十分广泛,例如说“总款做~”(这样做不行),“我看~”(我看行不通)。虽然这个词写为“不兴”似乎音义两方面也都说得通,但“不”作为否定副词压根儿就不是福州方言口语的成分,“不兴”不可能是福州话固有的词。其实它是对北方话“不行”的语音模仿。从近代的福州地方史来看,在福州“两县一府”坐衙的官员或驻防的官兵多半都是北方人。特别是清代,满洲旗营把福州城东部全部占有,辟为营地,甚至不许汉人过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辛亥光复。福州的老百姓从统治者口中听见的最多的词语恐怕就是这个冷冰冰的“不行”。若有当地人到衙门当差的,首先学会的“官腔”大概也是这个“不行”。福州老百姓可能最初是以自我调侃的态度接受了这个外来词。
[xua tshoe]特指北方风味的椒盐花生米。辛亥革命以后,原先驻扎在福州的八旗军人及其家属顿失生活经济来源,被迫做小生意以维持生计。旗人叫卖花生米的吆喝声“花生儿”,带着拖长的卷舌“儿”尾,被福州人摹仿成圆唇的半低前元音。至今老一辈的福州人还记得“去旗汛口买~”的说法。“旗汛口”是通往当年“旗下街”的路口。
[tsi li?]:特指军人的举手礼,引中为一般的“致敬”,这是从北方话的“敬礼”音讹而来的。自辛亥革命以后,福州的老百姓见过形形色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