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3.00目录:图书,考试、教材与参考书,大学教辅,综合,
品牌:邝邦洪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458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9787218042879
·条码:9787218042879
·版次:2004年3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这部教材力求创新,力避空泛的理论漫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并配以论文评析,让学生可视可思可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学术论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推荐
绪论
1998年6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的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的讲话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
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转引自《北京教育》1999年第l期)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原文载于《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9日)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近年来,教育界人士就创新教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因此,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校教师要肩负起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要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工作。
高校教师是创新教育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他们在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改革和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丁作。肇庆学院中文系的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大潮中,特撰写了《中文专业论文写作教程》,我们希望通过对中文系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来增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学习学术大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当前,中文专业的本科中业生在毕业前都要在有关学科教师的指导卜,独立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也是学术论文的一种)。独立撰写毕毕业论文,意味着要求学生要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撰写的毕业沦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有50%以卜的大学生认为,写毕业沦文最担心自己“缺乏创新”。要改变学生这种心态,要让学生树立起勇于创新的自信心,我们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学术大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学术大师之所以被人们尊为学术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由于他们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才会在各学科领域探寻新的发现,从而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成果。
例如: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作家和诗人冯至在杜甫研究上就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据有关资料介绍,杜甫研究在我国有近4年的历史,有人统计,集注近400种,考证、笺释、辑评有200多种,年谱有50多种,关于杜甫诗的诗话可“车载斗量”,许多研究杜甫的专著和论文也颇有创见,但从整体上去研究杜甫和把握杜甫的工作,却一直没有人去做。没人去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要为杜甫写一部反映他一生的传记,史料不足;三是已有不少人研究,也有不少人写出了一些颇有创见的文章,再创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冯至却迎难而上,从1947年开始到1951年,用了四年的时间从整体上去研究杜甫。冯至在前人研究杜甫的基础上,再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见解,终于撰写出《杜甫传》。这本传记是杜甫研究史上的第一本,它在杜甫研究领域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一,为了克服史料不足的困难,冯至回到杜诗本身,采用了“以杜解杜”的新办法,纠正了不少史料中一向不受人怀疑的错误。其二,这部传记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能“帮助人更深一层了解作品”,另一方面还在于能“使人纵使不读作品,面前也会呈现出一个诗人的图像”。其三,这部传记既是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动人的文学作品。冯至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创新之举。这本传记不仅受到许多学者、读者的好评,而且还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好评。冯至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写出《杜甫传》。又如著名的文学史家郑振铎在
20世纪(本书未标明处均为20世纪)20年代发现没有一部像样的中国文学史,于是他决定要写一部比较足以再现中国文学整个真实的面目与进展的历史。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撰写《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部文学史共64章,收插图174幅,从文学的起源,一直叙述到晚明的文人创作。它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反映了各时期文学的总貌与成就,清晰地体现了文学史发展的线索与规律,而且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著作中进行广博的中西文学比较的先河。这部文学史以其大胆的革新创造、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插图,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
编辑推荐
这部教材力求创新,力避空泛的理论漫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选题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并配以论文评析,让学生可视可思可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学术论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古代文学研究
第一节 选题指导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评析
第二章 现代文学研究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范例二:
高启生平事迹补正
刘君若
摘要:本文谨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补苴罅漏,进一步搜求考订高启生平事迹。考知高启除号青邱子、槎轩外,还有别号云“吹台”。高启应为吴县人而非长洲人。至正戊戌、庚子年间出游吴越实为两次,第一次为至正戊戌冬至已亥春,第二次为至正庚子春至本年六月之前。根据考证结果,对相关诗歌重新编年。
关键词:高启;生平;补正
高启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丙子(1336),死于明洪武七年甲寅(1374),一生虽然短暂,却享有“明j百年诗人之冠冕”(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的盛誉。于今,我们读其诗,不可不知其人,本文拟进一步搜求考订高启的生平事迹,或可为高启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
一、关于高启的别号
高启,字季迪,号青邱子,又号槎轩,明洪武三年辞官后也曾自称青丘退史。这些别号均为人们熟知,尤其是前两种,而,高启还有别号“吹台”鲜为人知,其研究资料均未提及,现
补正如下:
衍师道《逃虚子诗集》卷九《雪夜读高启诗》云:“吹台长别最份隋,诗句笛传到远林。此夜云窗开帙看,宛同北郭对床吟。”衍师道即姚广孝,“北郭十友”之一。张羽《静居集》卷一有《观高吹台遗稿以诗哀之》,题下注:“季迪太史也”,是知“吹台”为高启别号。
这一别号不仅仅见于高启身后,生前也屡屡见称,如张羽集中有《奉吹台先生送蜀山见简之作》,题中“蜀山”指隐居吴兴蜀山书舍的徐山人贲。检《高青丘集》卷十五有《送徐山人还蜀山兼简张静居》,两诗韵脚相同,益可知“吹台”为高启别号。
永乐元年周立《缶鸣集序》中,谓高启诗集有《凤台集》、《吹台集》、《汀馆集》、《青丘集》等。其中《吹台集》显然是以高启别号命名的诗集,据周立序言,“独《风台》一集,入我圣朝洪武初为史官时作也”,则可知《吹台集》所录为元末作品,“吹台”一号,高启于元末已有之。
二、关于高启的籍贯
关于高启的籍贯,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长洲人,《明史·文苑传》载:“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如今流行的文学史均持这种说法,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也有的说是吴县人,明唐枢《国琛集》卷上称:“高启,吴县人。”今人钱伯城《高启评传》中说:“高启,吴县人。”金性尧编《明诗三百首》高启条下也做吴县人。虽然吴县和长洲在元明两朝同为苏州府的附郭,在今天看来,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