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汉字规范/汉语言文字学书系|报价¥14.10|图书,传记,工具书,张书岩著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4.10
目录:图书,传记,工具书,

品牌:张书岩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226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810851411

·条码:9787810851411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32/0开 0开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代表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边一个令字,下边一个狐字。

2*代表隋字,在中间加一个走之底。

媒体推荐

自序

来到语用所汉字室工作,不觉已有20个春秋。许多昔日同窗,早已著作等身,环顾自家园

中,却是成果寥寥。今遵邢欣老师之嘱,将以往习作付梓,虽属快事,然亦深感惭愧。

这些习作多是结合自己的工作——汉字规范研究而写。初到汉字室,便接受厂“姓氏人名

用字抽样统计”的任务,这是为配合姓氏、人名用字的规范化,制订《人名用字表》而做的一项工作。做的过程中,我对姓名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继而尝试着在这一领域做厂一些开拓。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在自己搭的架子上砌满砖瓦。

当简化字涉及到古籍领域时,有一个文字学上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便是“同形字”

问题,我的两篇习作便以此为题。近年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社会上逐渐为人所知,

同时也引来厂不少非议。如何评价它,是我们当前研制《规范汉字表》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

,我写了《评——兼及异体字的处理原则》一文,以“不为尊者讳”的

态度,试着给它挑毛病,并提出了我处理异体字的意见。

规范工作往往是琐碎的。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常迫使我们查阅大量资料,耗费了我们许

多时间,但这也是一种积累。我从这些积累中抽山一部分,但愿能为更多的群众释疑解惑。

读研期间,我非常佩服前辈文字学家的考据与考释的功力,也很想学点这方面的本事。然

而后来从事的工作与“考据”“考释”距离太远,所以未能涉足。不过在工作之初,也对两个

小问题做了点考据的尝试,虽然在行家看来非常幼稚,但敝帚自珍,我也把它们收了进来。

卷末的一篇

,但在几位老师的鼓励下,也把它拿了出来。我想,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一点可取之处,那就是

对隶变问题做了一次梳理,这可给初涉文字学领域的人提供 点方便。关于这篇文章,我要感

谢四位先生:裘锡圭先生和戴澧先生(戴先生已于1983年过世,谨在此表示深深的怀念)给了我

文字学的入门知识,周有光先生提出的“体态变化”和”结构变化”成为本文的纲领,而胡明

扬先生指导我最终完成了它。

以上便是本书涉及的几个方面。最后,感谢广播学院出版社给了我这次机会。

张书岩 2002年岁末

目录

自序

姓名学

建立一门新型的姓名学

姓氏人名用字的分析统计

人名用字调查和规范化设想

单双名问题考察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避名字 某个姓氏与当朝国君的名或字相同,往往要改姓。例如项羽名籍,籍姓改为席姓;西汉元帝名奭,奭姓改为盛姓;东汉明帝名庄,庄姓改为严姓;晋景帝名(司马)师,师姓改为帅姓和率姓;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后被谥为孝敬皇帝,弘姓改为洪姓;后晋避高祖石敬瑭讳,敬姓被拆为苟姓和文姓;宋朝避太祖赵匡胤讳,匡姓分别改为羌姓和主姓(主姓在政和年间又被认为犯上,复改为康姓),宋真宗名恒,恒姓改为常姓。

(2)避嫌名 即不仅要避国君的名字,对国君名字的同音字也要避讳,这是避讳中最苛刻的一种。例如唐宪宗名纯,因复姓“淳于”中的“淳”与“纯”同音,故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五代时王审知在闽称王,闽人姓沈者为避同音的“审”字,去掉“沈”字的“氵”,再改为与“冘”相近的尤姓”①。宋高祖建隆年间,有姓殷者被告到县里,原因是他的姓“殷”与太祖赵匡胤名中的“胤”音近,结果县令将他的姓改成了字形接近的“殿”姓。南宋高宗名构,与构同音的勾(gòu)姓分别改为钩、约、苟、句(jù)姓和复姓勾龙。又金履祥祖上本姓刘,五代时因“刘”与吴越王钱僇的名字同音,故改姓金②。

3.避事改姓 避事改姓指由于政治原因、个人怨仇或回避某些禁忌而被迫改变姓氏。具体有如下三种情况:

(1)避难改姓 即由于国难或家难而改姓。秦统一中国后,原六国贵族的后人为了免受迫害,有的就改了姓氏。像燕人田光的后人改姓光,晋大夫荀氏的后人改姓苟。王莽统治时期,汉室后代受迫害,为了避难,汉太子太傅疎(疏的异体)广的曾孙孟达去掉“疎”字的“正”旁,改为束姓;泰山鲍氏去掉“鲍”字的“鱼”旁,改为包姓。又如东汉末年,城阳炅(guì)横被诛。他有四个儿子,一个看守父亲的坟墓,保留了父姓炅;一个迁居徐州,改姓吞(guì);另一个迁居幽州,改姓桂;还有一个迁居华阳,改姓炔(guì)。

(2)避仇改姓 即因躲避仇人而改姓。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即子贡,复姓端木)的后人因避仇改姓木,伍姓中有人避仇改姓五,复姓胜(shēng)屠氏的后人为避仇改姓胜(shēng),唐朝时同州澄城县有许多姓適(tí)的, 自称祖上姓铜韆(tí),因避仇改姓適或蹄。

(3)避忌改姓 即因回避某些忌讳而改姓。如唐御史大夫韦伦奉使吐蕃,让御史苟曾任判官一同前往。途中因听说吐蕃人忌讳狗,便赶快报告了皇帝,皇帝传旨将苟曾的苟姓改为荀姓。又如明朝时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的刘姓,因与宦官刘瑾同姓而感羞耻,便改刘姓为淡姓。

4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1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