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2.4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文化理论,文化史与地理学,
品牌:郭太风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7806683054
·条码:97878066830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媒体推荐
前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冲撞激扬,相互之间有融合,也有排拒。这三大类文化所处的地位,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五十余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对待另两类文化,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文化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著,推进了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但“文化热”中也存在赶浪头和把握失度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批判“文化
大革命”的封建性时,似乎西方文化都是反封建的良药,从抄搬萨特存在主义到鼓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化思潮汹涌而来。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救世功能又被
过分“弘扬”,以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以致对传统文化本身也良莠不分,从宣扬神医异功到张扬“天下主义”,可谓无奇不有。
近些年来文化争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思想开放,多角度“反思”,关注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的命运。上个世纪末出版了好几套文化论集,入选的论文大多撰写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选编者的兴趣在于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选编的标准除了学术性外,注重现实针对性强、观点新、有代表性的文章。这几套文化论集销路不错,阅读层面较宽广,其影响力越出了文化学术圈。从这几部论集的序言看,有主张“和而不同”、“多元互补”文化观的,有主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前提下,“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也有欣赏自由主义、质疑当代主流文化的。例如,《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的序言称,“现代社会主流思维的科学精神,其实质不过是一种工具性理性”,“在终极的信仰层面、在意义的世界里,完全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对你是神的东西,对别人可能是魔鬼。”而“自由主义在价值问题上是中立和缄默的,它宁愿把信仰留给宗教而自我缺席。”在该书内容提要中特地说明:“全书各论文立论严谨,有冲击力。”《知识分子立场》丛书的“编选说明”认为,“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给中国现代化带来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论争已经并将为中国思想界带来重大影响。关注这些论争对于我们理解现实变革和思想嬗变都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讨论中,“主义”数以百计,无奇不有,既有华夏中心主义、天下主义,也有世界主义、后结构主义。有些论者认为,不同的文化观点可区分为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三大类。然而,对于同一“主义”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海内外不少研究中国文化的学人喜欢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词汇来界定某些文化学说或流派,但运用此类词汇的指意往往不很明确,甚至相互矛盾。“保守”两字既有维持现状、不思进取之意,也有保卫坚守的含义。在欧美学术界,保守是中性的概念,是对文化或政治观点上主张稳健和维护现状的一种表述。保守或保守主义一经用到中国,政治上是贬义的,由守旧引申为自我封闭、落后愚顽、阻碍变革等。在近些年的文化研讨中,保守的概念被随意套用,辞意含混不清。有些论者认为保守是相对革命的激进而言的,反对社会剧变和否定革命的思想文化都属于保守主义。有些自称为自由主义的论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视为保守的,把站在反对立场的思想言论归为“激进”的,但他们又时常被称为“政治保守主义”。
……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当代新儒学的是非得失
一、当代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二、“儒学文化圈”与东亚经济奇迹
三、第三代传人推进新儒学世界化
四、“儒学复兴”与文化保守主义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历经四十余年,当代新儒学从台湾部分学人的一家之说发展为有相当影响的文化观,在海外华人知识界得到广泛认同,近些年来也引起中国大陆一些学人的兴趣。已有的研究集中于当
代新儒学的学理及其现实功能,对《宣言》发表的时代背景很少涉及。本文第一部分就新儒学产生的背景情况试作分析。
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前期,台湾的思想文化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这同日本过去在台湾推行奴化教育和国民党当局实施文化专制政策是有直接关系的。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达50年之久。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把台湾人训练成“守法、合作、有纪律、整洁的、合乎日本所用的人。”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将奴化教育升格为强制推行“皇民化”。日本殖民者曾在学校里全面禁绝汉文,并禁止台湾青少年学习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日本殖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从文化和心理上破坏中华文化的影响,其根本目的是要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臣良民”。日本推行殖民文化政策,培养出了一批“奴化”的知识分子,但大多数台湾知识分子和民众在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皇民化”教育的。台湾居民与祖国大陆有着割不断的根与血缘关系,对中华传统文化怀着深深的依恋。然而,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们很难得到祖国大陆的出版物,尤其是戊戌维新运动以来中国出版的优秀图书在台湾几乎绝迹。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正常交流再度中断。国民党当局出于反共保台的需要,在整个50年代出版大量政治方面的书籍,宣传三民主义和“反共复国”,大搞“战斗文学”,同时实施文化专制政策,使台湾的文化事业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因而台湾在那时有“文化沙漠”之称。
台湾的乡土文学在50年代曲折发展,与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标准不相符合。乡土文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用文学的形式暴露社会黑暗,反映民族意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既有浓厚的台湾地方色彩,也内含对故土乡情和祖国大陆的怀恋之情。50年代的台湾乡土文学,特指内容和语言皆源于台湾乡土的文学,描绘民间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同官方文化保持距离,离心倾向若隐若现,但总体上处于低迷状态。
现代派文学崛起后,虽然给台湾文坛带来些许生机,但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时常播传“西化”思想,也使台湾当局感到难以容忍。对于抨击时政的团体和刊物,台湾当局严加防范,并给予严厉打击。即使其初旨在于宣传西式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