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斯东
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89 页码
·出版日:1998年
·ISBN:7108011085
·条码:9787108011084
·版次:2003年9月北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千古。对基督教神学来说,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但是在苏格拉底身上,即使杀身成仁也还是不够的。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五百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这类刑事审判一般投两次票,第一次是要表决是否有罪,陪审团还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
作者简介
斯东[美]:从事新闻工作65年,先后为美国八家报刊工作,创办《I.F.斯东周刊》一人身兼发行人、主编、校对人员数职,维持19年之久,堪称奇迹。70岁之后为了继续从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论探索,开始研究希腊哲学。
媒体推荐
译序
董乐山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这两次审判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当时都没有法院案宗或任何其他正式纪录,起诉方面也没有正式的诉状留下: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他们两人的忠实弟子后来所转述的。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他们的同时代人关于他们受审和处死情况的独立和客观的记述,甚至连一鳞半爪的暗示也没有。
所不同的是,在苏格拉底的案件上,我们在他弟子柏拉图所记的他的自辩词中,看到了他转述的起诉书。但是里面寥寥数语,既没有具体的罪名,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项或哪几项法律提出控告的。
但不管怎么样,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了。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不过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他的著作。在他的许多弟子中间,留下著作的也只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人。多亏他们的记述,后来才有苏格拉底的事迹和学说传世。但是即使在这两个亲炙弟子的笔下,苏格拉底也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
如果当初只有色诺芬一人的回忆苏格拉底言行的记述流传下来,那么甚至最后一杯毒酒也不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的。因为在色诺芬的笔下,苏格拉底俗不可耐,完全是个市井人物,出言陈腐庸俗,有时简直是个十足的市侩。他甚至可以向雅典的一个著名荡妇开玩笑地自荐为她拉皮条!要是当初苏格拉底申辩生效,被判无罪释放,安度晚年,寿终正寝,说不定我们如今只记得他是雅典一个不起眼的怪人而已,至多是喜剧诗人所喜欢取笑的对象,就像阿里斯多芬喜剧中出现的那样。
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柏拉图原来是想从事戏剧创作的,但在一见到苏格拉底之后就拜倒在这个老头子的脚下,转而从事哲学的探讨,为了表示决心,还烧掉了所写的悲剧诗作。可是他并没有丢弃他的文学才华。正是靠柏拉图的文学才华,苏格拉底才得以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据不朽圣人的地位;但是也是靠苏格拉底如簧之舌,柏拉图的著作才得以世代传诵。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抽象的形而上学写成富有戏剧性的对话的哲学家。没有人会把康德或者黑格尔的著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和处死经过的四部对话录都可以作为悲剧作品而流传下来,它们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哲学价值。凡是读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向他的弟子们告别时的人,很难不掉眼泪的。我们也无不为苏格拉底在《自辩词》中向法官陈述的最后几句话深受感动,不论我们已经读了多少遍。柏拉图的记载达到了戏剧造诣的顶峰。苏格拉底像俄狄浦斯或哈姆雷特一样成了悲剧英雄。
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术界的尊敬和钦佩的书。此书出版于1989年斯东80高龄之际,是其绝笔之作。他用了生命中最后的10年,与2400年前的老头子对质,这个老头子不是别人,就是那个自况为牛虻,其审判和处死在西方文明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苏格拉底。
目录
译序
序言:本书写作缘由
序曲
第一部 苏格拉底和雅典
第一章 他们的根本分歧
第二章 苏格拉底和荷马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柏拉图原来是想从事戏剧创作的,但在一见到苏格拉底之后就拜倒在这个老头子的脚下,转而从事哲学的探讨,为了表示决心,还烧掉了所写的悲剧诗作。可是他并没有丢弃他的文学才华。正是靠柏拉图的文学才华,苏格拉底才得以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据不朽圣人的地位;但是也是靠苏格拉底如簧之舌,柏拉图的著作才得以世代传诵。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抽象的形而上学写成富有戏剧性的对话的哲学家。没有人会把康德或者黑格尔的著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和处死经过的四部对话录都可以作为悲剧作品而流传下来,它们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哲学价值。凡是读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向他的弟子们告别时的人,很难不掉眼泪的。我们也无不为苏格拉底在《自辩词》中向法官陈述的最后几句话深受感动,不论我们已经读了多少遍。柏拉图的记载达到了戏剧造诣的顶峰。苏格拉底像俄狄浦斯或哈姆雷特一样成了悲剧英雄。
一切知识都可归结为比较和对比。如果宇宙之中只存在一个东西,我们就无法形容或“认识”它。对于任何希腊问题,如果我们在罗马文明中找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了解许多知识。两个类似而又极为不同的社会的这种比较,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是很有启发的。例如,把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化议会中的投票程序和辩论规则同稚典议会放在一起来研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种政治制度的对比,前者是稍加掩饰的寡头政治,后者是充分的和直接的民主。因此,我们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要求得到新的了解,结果便会是对古代作一番新的审视。这是我们的昨天,无此,我们便无法理解我们自己。
《斐多篇》是柏拉图所有对话录中最感动人的一篇。但是在我们领略它的妙处之前,我们必须指出它的美中不足之处,那就是苏格拉底对他忠心的妻子詹西比的冷淡和麻木的态度。这一点长期受到忽视,许多有声望的学者对此都不置一词。
詹西比一辈子都在操持家务,供养孩子免于冻馁,这样苏格拉底才得以逍遥在外,从事哲学讨论。苏格拉底经常吹嘘说,他不像诡辩派,从来不收学生一文束修,他能够吹这牛完全是靠他可怜的妻子为他养家活口。但是在他们要诀别的时刻,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激之意或怀恋之情。柏拉图以他的无可比拟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这个场面,不过用的是一种冷静的眼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