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辛蔷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21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806816313
·条码:9787806816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1971年12月10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德国不再被认为是战争的隐患,而被视为和平的维护者。
1990年,随着冷战结束,分裂的德国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赢得世人尊重与信任。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曾经的世界公敌成了和平使者。如此巨大的改变,缘故为何?这就是作者通过分析大量资料与史料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辛蔷:1984年获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科硕士学位,2002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现为该校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欧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在新闻界工作数年后,游学欧洲十数载。期间,师从欧洲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瓦格纳博士和金德曼博士,广交各界朋友,关注学术发展,特别对欧洲政治、东亚区域政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深有体会。
编辑推荐
德国人顽强地从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在1990年,冷战结束时,东西德终于完成统一,同时德国人也因为其外交上维护和平的策略,逐渐赢得世人尊重与信任。本书作者通过分析特定时间段内的社会趋势,政治取向,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以及政治人物立场之间的互动作用,对德国从分裂到统一的原因及其如何融入欧洲进行了详尽剖析。
目录
序/赵宝煦/1
导言/1
第1章战争与失国——民族主义的实践与教训(1871—1949)/16
第1节战争噩梦与和平幻想——从德意志帝国到魏玛共和国/27
第2节饮鸩止渴——关于希特勒的上台/47
第3节自食其果——谈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64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当德国的统一在1989年被民主德国人提出来后,在东欧各国并没有出现反对的声音。东欧人似乎乐观其成。这归功于欧洲安全的概念此时在东欧已被接受。但促成这种变化的不是联邦政府的东方政策,而更多的是由当时的反对党——社民党——推动的“第二东方政策”。其核心是强调稳定欧洲的权力关系。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社民党的各种讲话和计划,二是社民党人与苏联和东欧主政者发表的共同声明、起草的文件或拟就的条约草案。就设想而言,这第二东方政策是社民党执政时推行的东方政策的继续。因为,用巴尔的说法,东方政策不再仅局限于政府间的承认和双边关系的发展,而是“延续到了军事领域”。安全被认为“是把万能钥匙”。他提出了“共同安全”的概念,设想建立“欧洲和平秩序”,即一个超越北约和华约的欧洲安全体系。这个设想本身体现社民党人50年代对欧洲安全的思考,也包括20、30年代由左派传播的那些集体安全的想法。推动发展这个政策的是当时在社民党内崛起的年轻一代政治人物,如福伊格特、拉封丹、比洛和舍尔。但影响了这个政策形成的是联邦德国的社会运动。(详见本章第1节)可以说,第二新东方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当时主导联邦德国社会中那股和平思潮。
在涉及欧洲集体安全的讨论中,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了“中欧”这个概念,并将“中欧”和东欧的自由相联系,而不那么关注“中欧”与西欧和平的关系。这种联系有利于东欧人后来平静面对德国的统一,因为“中欧”作为地理概念所指的就是德国。但“中欧”这概念在联邦德国被谨慎使用,因为它若被政治化,则会让人怀疑联邦德国政治人物的动机。这既基于希特勒德国扩张的历史,也因为西方盟国正再次处于和苏联的对抗中,而没有考虑解决德国分裂问题。对“中欧”来说,当时重要的是和平,而不是自由。这样,第二东方政策的目标实际上与东欧人的渴望不相符合。当时,在社民党的文件中占重要位置的是和平,而不是自由。在社民党拟定的《1987至1990年的政府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和平非一切,但若无和平,则一切全无。”这无疑在强调,和平高于诸如人权、法制、自由等在欧洲被广为接受的价值。社民党人是要将东西关系,尤其是两德关系,去意识形态化。社民党人是寄望于苏联和东欧集团成员国的政府。这不是主动促变的态度。后来的发展也证明,社民党的第二东方政策考虑过于现实化了。社民党人过于看重当时的权力关系,而轻视了个人、小团体和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