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报价¥18.9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胡春阳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8.90
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

品牌:胡春阳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93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9787208072589

·条码:9787208072589

·版次:2007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话语实践的盛行。新闻、广告、演讲、身份、种族、性别、全球化、恐怖主义等等都成为意义和权力争夺的公共话语形式与场所。如果一个组织或个人胆敢进入利益需要激烈角逐才可获得的领域,却缺乏对话语运作机制、策略及其向现实利益转化进程的深刻洞察,那么,勇气可嘉之余,失败的命运几乎是在劫难逃。如今,几乎所有的社会行动者都自觉地意识到运作话语策略对于他们获得现实利益的先决性与自决性。

本书首次尝试将“话语分析”和“传播研究”结合起来,在借鉴荷兰学家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的西方研究成果,强调“话语转向”乃是社会文化语境下互动过程的产物,而非惯常的话语形式,且必定是使用中的语意分析彰显交际功能,从而对“话语分析”从传播学或曰宣传视角进行拓展研究,以期得到研究应用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胡春阳(1970-),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199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师从金邦秋、王德峰教授,接受哲学对人生困顿的安慰和对时代病痛的诊疗;2002年起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国良教授,接受传播对技术化时代的精神与肉体在场的理解追问,接受传播对全球化时代的对话可能性的思考。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复旦大学传播与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复旦学报》《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欧美博客研究的新进展”、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全球新政治:手机短信传播与公共治理风险”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为人际传譒/修辞传播、新媒介与社会政治文化。

编辑推荐

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话语实践的盛行。新闻、广告、演讲、身份、种族、性别、全球化、恐怖主义等等都成为意义和权力争夺的公共话语形式与场所。如果一个组织或个人胆敢进入利益需要激烈角逐才可获得的领域,却缺乏对话语运作机制、策略及其向现实利益转化进程的深刻洞察,那么,勇气可嘉之余,失败的命运几乎是在劫难逃。如今,几乎所有的社会行动者都自觉地意识到运作话语策略对于他们获得现实利益的先决性与自决性。

本书首次尝试将“话语分析”和“传播研究”结合起来,在借鉴荷兰学家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的西方研究成果,强调“话语转向”乃是社会文化语境下互动过程的产物,而非惯常的话语形式,且必定是使用中的语意分析彰显交际功能,从而对“话语分析”从传播学或曰宣传视角进行拓展研究,以期得到研究应用的新路径。

目录

导论 转向话语分析

一、文献回顾与述评

二、话语转向的语境之一:社会科学内部逻辑运动的结果

三、话语转向的语境之二:以市场化、全球化、技术化为特征的人类历史实践变迁

四、本研究的价值与目标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18.9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