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3.6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新闻,新闻采访和报道,
品牌:刘海贵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7309018613
·条码:978730901861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普及与提高相兼及的新闻采访学新编教材。它讲授了新闻采访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方法、条件,阐述了当代新闻采访的发展趋向和应变的手段;其在内容的延伸、学科体系的演进,以及新的理念的开拓方面,均有独到的创见。本次修订再版,作者增加了许多紧随时代的新内容,如连续性新闻、批评性新闻、热点新闻、深度新闻和采访等。
本书即可供新闻传播学科学生、新闻爱好者系统学习,也可作为新闻媒体人员培训、进修使用的教材。
媒体推荐
再版前言
在中国,新闻采访学的创立者当属邵飘萍先生,早在1923年,他就率先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专著。近80年来,国人又相继推出新闻采访学教材或专著百余本,可以说,新闻采访学的学科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理论框架也已基本建构。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学者专家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水准举世公认,众多西方新闻传播权威人士均承认这一
事实。
但是,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变化了,历史发展了,就需要其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尽管国人前赴后继,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对其不断研究,且著作颇丰,但眼下也实难说这门学科的研究已经完全成熟,确实,不少领域亟待开拓,许多理论亟待建立。尤其是历史已跨人21世纪,且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外国媒体已兵临城下,我国媒体的竞争已呈白热化态势。新闻业必须改革,新闻业务理论与方法必须创新,上世纪对新闻采访学阐述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则毫无疑问地予以保留与坚持;实践证明是过时的,则毫不可惜地予以剔除与舍弃。如何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推出一本既体现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切合当前新闻传播实际需要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乃属当务之急。
笔者从学采访到研究采访,已经历近30个年头,先后撰写出版过数本新闻采访学教材,如今虽任复旦大学应用新闻传播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认真审视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也无论是传统理论的继承还是时代特色的张扬,都还十分浅薄,感到愧疚万分。近日又闻拙作《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当代新闻采访》发行量已逾30万册,180余所高校新闻院系将其作为首选教材,欣慰之余更觉得责任不小。于是,尽早修订出一本既继承传统特色、博采众家之长,又能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宗旨,新闻从业人员能从中找到方向与方位感的新闻采访学教材,就成了近年内始终萦绕心头的一桩大事。从去年十月起,我无心再揽其他事情,而将主要精力扑在这本教材的修订上。
现在,《当代新闻采访》(第二版)终于问世了。这本教材是几代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晶。在新闻采访学科建设中,蓝鸿文、陆云帆、彭正普、张骏德、艾丰及台湾的王洪钧、罗文辉等先生均作出了出色的建树,我的拙作的问世,从他们身上汲取了颇多养料。复旦大学出版社高若海、顾潜教授也给了我不少指导。值此机会,我对他们表示由衷地谢忱。
编写和修订此书,我工夫没敢少花,对新闻采访学科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开拓与创新,相比较自己以往编写的几本同类教材,水准也可能上了一个台阶,但按照该学科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等要求衡量,水准还远远不够,不是之处一定不少,恳请国内外同行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今后的岁月里,愿与同仁更加紧密携手,为这门学科的最终成熟,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刘海贵
2003年春于复旦园
目录
再版前言
上 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最新定义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显著特点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主要作用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0)网络采访。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譬如,人们可以通过各家网站浏览新闻,也可以通过E-mail与熟人亲友联系交流,甚至可以上BBS与陌生人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
网络采访相比较传统媒体采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信息的广泛性;二足采集形式的多样性;三是新闻采写的即时性;四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五是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是:
直接转载信息。网上的信息可谓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我国众多报纸的信息注明是“采自互联网”,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则已把网上信息作为其消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组织网络调查。即把问卷通过网络送到电子公告版上,不仅得到众多受众的关注,更可得到最快速度的反馈,这比传统的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访问等形式,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E-mail交流。以往受时空的限制,传统媒体的采访方式受到较大局限,所遇障碍也较多。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记者则可以较顺利地接触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位客体,包括名
人直至国家元首,只要他在因特网上开辟了网页,设立了电子信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自1996年上网打出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后,网上来信的利用率竟高达10%。许多传统媒体的记
者也深有感触,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都是亲友及时通过E mail传送给他的。
查阅收集资料。因特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成千上万个数字化图书馆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只需轻轻按上几个键,便可查阅任何资料。
因特网的问世给记者采访提供了莫大的空间和便利,如《北京青年报》的《电脑时代》版专设的“网上采访”栏目,就不断推出记者采访的成果。但是,也同时给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除了会熟练地使用电脑以外,英语水平要尽快增强,因为这是网络的主导语言。另外,必须增强法制观念,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再则,网上新闻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不高,记者在进行网上采访时,更加应该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
顺便提及,近年来我国已出现网络记者,这是一种新兴的记者种类,即专指为网络媒体采集新闻、组织报道的专职记者。曾代表《人民日报》网络版参与澳门回归报道的王淑军、罗华对自己的身份解释为,“我们被称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