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视记者的思考|报价¥22.5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沈文泉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2.50
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品牌:沈文泉

基本信息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页码:174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1805984

·条码:97878018059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作者简介

沈文泉,研究生,主任记者,浙江湖州人,1964年生。曾任湖州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社教中心副主任兼社教部主任等职。有《湖州发生抢鱼事件》等近30件作品在全国、华东地区和浙江省获奖,《电视新闻“精品意识”三论》等20多篇论文在《中国新闻出版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出版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千古奇冤》、社会学专著《走向大同》、电视散文摄影集《傍湖之州》等4部。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电视媒体的传播与受众的活动、电视传播的文化品位与人文关怀、电视媒体经营与受众需求,电视媒体广告经营与受众市场等几个部分的研究,旨在揭示受众在整个电视传播过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宣传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这个论文集只是作者从事近二十年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总结,既不代表他所有的思考,更不代表他未来的思想。

目录

序言/1

关于电视传播/1

论电视传播的弱点及其弥补/2

论电视传播社会功能的两极化倾向/8

论电视科技传播/17

论大众传播中的“两栖传播”/24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论电视传播的弱点及其弥补

在最近中央电视台召开的一次业务会议上传出这样一个消息:电视已成

为当今大众传播领域中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比起报刊、广播来,电视要年轻得多。我国的电视传播事业则更为年轻

。但是,电视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已经超过了它的老大哥——报刊和广播。

电视传播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大众传播的主力军,是因为其有着以

下一些得天独厚的长处:

(1)视听兼备,形象性、真实性和现场感都很强,能带给观众直接感和

参与感;

(2)影响范围广,不受疆界限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文化和语言等

障碍;

(3)传播速度快,可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进行。

然而,电视传播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

(1)电视的声音和图像一瞬即逝,不留痕迹,无法看第二遍,也无法细

细欣赏;

(2)接受电视传播的选择性差,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比较被动;

(3)电视传播的文献资料性差,无论是图书馆、档案馆,还是广大的观

众,都难以收集和保存电视传播的信息资料。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弱点之外,电视传播还存在着质疑性差、比较性差

等弱点。

电视传播的这些弱点,影响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克服这些弱点,进一步

推动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更是历史赋予我们

责无旁贷的使命。 我认为,创办一种《电视附刊》是目前条件下解决电视

传播弱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这种《电视附刊》的性质和任务,近似于现在

的各级《广播电视周报》,但内容更丰富,更详实,所以我们也可称其为《

电视周刊》。

《电视周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预告下周的电视节目,

介绍电视节目的内容,并刊登将要播放的电视剧、故事片的剧本或故事梗概

;二、刊登上周已经播放过的电视新闻稿件,电视纪录片、专题片、文艺小

品的解说词,同时配一些照片及有关创作人员名单;三、报道电视台及国内

外电视界的新闻,刊登业务论文;四、开辟观众园地、观众论坛、通讯员园

地等栏目,做好群众工作。

创办《电视周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

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这些作用和功能正好能弥补电视传播的弱点

第一,文献性

电视传播的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弱点,便是节目内容一放就过去了,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2.5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