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2.4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综合,
品牌:赵建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56334505I
·条码:9787563345052
·版次:2004年5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清华被层层理想化,清华被掏空了内容,清华被当作参照物,清华被割断于自己的历史之外,真实的清华是什么样子?
一个曾就读于北大、清华两校的普通学子,心里刻着两所大学的精神烙印,经过七年的碰撞与契合,铸造出一种朴实而超迈的性格,他奖以他的视角向我们解读清华。
重温这本书中的重要文献和新近文章,会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引领和启迪,更会使我们鼓起勇气,增强信心,要让大学成为全社会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求一片追求学问与真理的净土,可以自由思想和质疑的空间,能够补充营养和动力的加油站。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学,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失去?
作者简介
赵建林,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200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攻读中国思想史硕士研究生,兼习法律。著有诗集《芷园诗存》、散文集《芷园心史》、读书札记《芷园沉思录》等。
媒体推荐
编后记
我不是清华土生土长的本科生,按理来说不应该编写这么一本充满感情的书。但从2000年10月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我就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清华人。作为一个清华人,时时刻刻关注着母校的成长和盛衰荣辱,关注着母校的一草一木,编写这么一本书,也就不算太为过分了。
只是在编写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胆战心惊。实在是自己的学识太为浅薄,不能充分挖掘近一百年来清华的所有,不能充分在编写的文本中体现清华的精神和清华人的风骨,只能管窥蠡测地透漏出自己的井蛙之见。
我对清华的感情没有对北大的感情深,但却现实地深爱着这个学校。对北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初恋,是一种近似柏拉图的精神憧憬,对清华,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切的爱情。人们常说,初恋是美好的,但归于空幻,只有现实的爱情才是最为可信也最为可靠的。我对清华正是这么一种感情。
但感情只是感情,不代表现实的必然。在清华三年,虽然各个方面比以前都有较大进步,思想也趋于成熟了,但心中强烈的“清华情结”却没有形成,恰恰相反,浓厚的“北大情结”也在逐渐淡化。或许在心态上,我已经远离那种“精神情结”的年代了。
可无论如何,前人的路总是一种借鉴,总是一种现实的怀念。我们每个人走过后,总会在地下留下些许踪迹,而这些踪迹汇集起来,就成为一本丰富的人生大百科全书——极为丰富也极为美妙的人生旋律。
或许正是应了这种感慨,我从一个完全的北大人转变为一个清华人,经历了种种认同和思想的转变,经受了感情的折磨和最终的皈依,接受了完完整整的现实的考验。如今,我已经不再是年少未知、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这个清华读本正是这么一种历程,从一个小毛孩到精明能干的小伙子的历程。虽然中间不乏种种的缺陷和瑕疵,但却是一种心灵交替的结晶。清华,如同一个人,都是需要成长的。
如今,在经历过清华三年的生活后,多多少少已经有所超脱,不再是当年那个只知热情和理想的孩子,而是可以走向社会了。而在走向社会之前,有这么一本描述清华成长的书,刻画清华精神和清华人风貌的一本书,亦算是一种小小的微笑。
如同编写《解读北大》一样,我同样需要致谢我深爱的恩师王晓毅教授,他,同我一样,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清华人,但如今都是地地道道的清华人。在他的教导下,我找到了我生存的期望和现实之路,找到了生命中最为渴望的需求。他爱护我、关心我,不使我受到一点伤害。有这样英明、聪慧的导师,是我这一生的福分,也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
同样我需要感谢我的老师和挚友卢荆林先生,是他们,几年来殷切的鼓励和支持,我才把充分的业余时间整理起来,完成这一工作。感谢我的另一挚友、恩师刘晓峰副教授,我们的经常聊天讨论,他的思想指引和鼓舞,使我逐渐对人生、对社会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坚定地完成这一早已开始的任务。感谢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张金华老师和阎秀芝副研究馆员,感谢她们的殷切鼓励和允许我在清华大学“钱穆纪念文库”安心工作,是她们如同母亲般的爱护和帮助,使得我顺利完成工作,感谢她们!
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夏业良教授,他的毫无“师道尊严”,他的爱护和指引,使得我们的忘年交情谊异常深厚:感谢他欣然同意给本书做序,写下“追寻大学之魂”的精彩篇章!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瑞琳副社长、周青丰编辑、王强编辑,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支持、鼓励,感谢他们对本书所体现的出版家的眼光、气度与非凡的视角。为此,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
最后,感谢爱我的父母!感谢爱我的所有的人!
赵建林
2004年3月于清华大学
编辑推荐
提起清华,没有人不心生向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仅代表着最高学府,它的内涵还有很多很多,肯定是会与神圣崇高之类的字眼相关。清华学子《解读清华》,只是想告诉他眼中看到的清华,抛弃神圣的光环,真实的清华是什么模样?
目录
追寻大学之魂(夏业良)
第一篇:清华精神
梁任公先生演说词(梁启超)
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梁启超)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罗家伦)
大学一解(梅贻琦)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许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有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他们住的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
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一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学生有久久不写平安家信以致家长向学校查询者,因此学校规定每两星期必须写家信一封,交斋务室登记寄出,我每星期回家一次,应免此一举,但格于规定仍须照办。我父亲说这是很好的练习小楷的机会,特为我在荣宝斋印制了宣纸的信笺,要我恭楷写信,年终汇订成册,留作纪念。
北大人与清华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激进的,后者是保守的。北大有鲁迅,有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批判旧文化不遗余力,彻底否定儒家文化传统,为后来的左翼思潮导夫先路。而清华却在20年代产生了一批持文化保守主义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这种激进与保守分野,不但在传统上如是,即使是到了现在也依然泾渭分明。
……
书摘2
难得的“执行秘书”
吴宓于1924年8月去东北沈阳,任教于东北大学外文系。翌年2月,应北京清华学校之聘,回母校执教。当时该校师生倡导“教育独立”,要求改革学制。学校当局乃决定增设大学部,同时筹建研究院。吴宓受聘为研究院筹委会主任。吴宓认为,要办好研究院就要“聘宏博精深、学有专长之学者”来院执教。他一向尊重学者,对每位要聘请的都亲自登门致意,征得同意后又亲送聘书,诚意甚为感人。王国维受聘后曾对他说:“我本不愿意到清华任教。但因你执礼甚恭,大受感动,所以才受聘。”冯友兰生前说:“雨僧一生,最大的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人都聘到清华做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在吴宓的主持下,清华国学研究院仿照旧时书院及英国大学的制度与研究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