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5.10目录:图书,旅游,华夏揽胜,名胜文化,民俗风情,
品牌:云中天
基本信息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页码:133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7420170
·条码:97878074201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
内容简介
风筝在儿童的心中只是玩具,因为它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
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本书运用大量史实与实例,从风筝的起源到制作,从远古的形态到今天的演变,精心描绘出一个众彩纷呈的风筝世界。
媒体推荐
书评
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准确得让人瞠目!神奇得令人结舌!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不甚了了,就让我们带上所有的疑问,从现在出发,从这里开始,一起踏上神奇的风筝之旅!
所有民间的风俗一样,风筝能跨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同样有一段令人心动的成长故事在民间流传。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在中国民俗风筝的发展史里,有多少个周而复始的三月三,有多少千年不眠的等待?
编辑推荐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在中国民俗风筝的发展史里,有多少个周而复始的三月三,有多少千年不眠的等待?本书为“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之一,运用大量史实与实例,从风筝的起源到制作,从远古的形态到今天的演变,精心描绘出一个众彩纷呈的风筝世界。
目录
第一章 风筝历史的渊源
追溯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直系祖先
风筝名称的由来
由军事到娱乐的转变
放飞活动的流行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说法。关于韩信用风筝载吹笛者的记载,其虚妄性是
显而易见的。有人已经指出:“且不说古代,今日要制一个载人风筝,顺利
而上,安全而降,又谈何容易!”退一步讲,风筝的安全系数如此之小,即
使真的有人载于其上,恐怕也是心惊胆战,哪里顾得上吹奏什么“思乡之曲
”?至于说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韩信那个时代已经发明了纸,
既然当时人们还不懂得造纸,韩信何以能制造“纸鸢”?这是记载中的漏洞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暂不考虑“纸鸢”这一细节上的失误,那么,利用风
筝测量未央官远近又带有较大的可能性。明代郎瑛反驳这一记载的理由是:
“线之高下,岂可计地之远近?”其实,郎瑛疏忽了,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
提出了勾股定理,那么,知道了风筝线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利用勾股定理,
就能很准确地计算出未央宫的远近。当然,这个故事仅仪具有可然性,它毕
竟不见于《史记》、《汉书》一类正史,不能当作已然的事实。
《南史》中所说放纸鸦求援军之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记载,这是关于
中国风筝最早的文字资料,《南史》还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即梁太
清三年正月十三日,公历为公元549年2月25日。对这一记载,郎瑛也作了反
驳,认为“放之而纸鸢之坠,义何必在于援军之地耶?”这种诘问是没有道
理的,《南史》中分明交代了“因西北风而放”,并非毫无日的地乱放,只
要风筝线的长度大致准确,落于援军之地的几率是很大的,况且,唐人丁用
晦在《芝田录》中提到,当时放出的风筝有数十只,落入援军之地的可能性
就更大了:退一步说,即使没落入援军之手,也有被人送到援军那里的希望
,因为敕中写明“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对于处于危难境地的人来说,
任何可能带来获救效果的办法都会作出尝试。因此,这一史料是完全可信的
。
然而,我们不能把羊车儿或梁简文帝当作风筝的发明者,危难之际创造
风筝,而且放飞一次成功,这显然不合逻辑。风筝的发明必定在此之前,羊
车儿或简文帝只不过利用了别人早已发明的风筝而已。
至于把李邺视为风筝的发明者,这与我们已掌握的资料就更加相去甚远
了。《询刍录》、《五代史》中所记李邺等放纸鸢于宫中以为娱乐的事是可
信的,但仍像梁简文帝一样,李邺只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