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民都遭遇过这样的烦心事:莫名其妙的邮件充斥电子邮箱;下载一个软件,弹出的却是一堆广告;电脑无端中毒、重要文件都找不到了。
《瞭望》新闻周刊在近期调研中发现,垃圾电邮、恶意软件、网络病毒这三大网络公害,其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网络黑色产业正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迅速成长。
目前恶意软件有两个主要的盈利模式,一是把它通过捆绑的方式安装在用户电脑里,每成功安装一台,广告上就会支付给恶意软件企业5分—3毛不等的费用,第二种方式是用户上网时,弹出广告窗口,每弹出1000个,广告商就支付8-15元。在北京等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城市,开发一款恶意软件,一年可渔利上百万元。
另一种赚钱模式是通过软件的下载出售安装量,通常是用免费下载的常用软件吸引人们下载。
垃圾邮件的投放,也是恶意软件的功劳。它能窃取并分析用户的隐私数据,记录用户电脑使用习惯等个人行为,进行所谓的精确投送。这导致邮箱地址也可以卖掉,通常每100万个邮箱地址可以卖到100-200元。
经济参考报——互联网地下经济探秘:病毒制售形成黑色产业链
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则揭开了病毒制售形成的黑色产业链:制造木马病毒、传播木马、盗窃账户信息、第三方平台销赃、洗钱等分工明确。
大家还记得的“熊猫烧香”木马病毒就在两个月内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到感染和破坏。而后出来的“灰鸽子”病毒在去年三月爆发,直接售卖价值就达2000万元以上,可想而知窃取账号等幕后黑色利益。而在利益的驱动下,黑客门槛不断降低,一个只会打字的电脑盲甚至一天就能成为黑客。
卖病毒就像卖菜刀,可能制造、贩卖的人并不违法、但用来伤人就违法了。不过现状是伤了人很难查出究竟是哪把菜刀做得案。就是说目前实施网络安全攻击的成本非常低,但处理攻击、防御攻击的代价却很高,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完全犯罪缺少具体的司法解释,也缺少具体定罪量刑的标准。
恶意软件的治理情况也如此,缺乏法律监管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