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9.60目录:图书,科学与自然,科普读物,其他科普读物,
品牌:刘仲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3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563343547
·条码:9787563343546
·版次:2004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寥寥数语,提示出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艺术之伟大,不在于找到共同点,而在于形成独特性;科学之崇高,不在于寻找个性,而在于反映普遍性。但追求科学的过程,却深深打着个性的印记:每位探索者的经历都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脸庞一样。如果把追求科学的足迹与展示个性的文艺结合起来,孕育出兼有科学和艺术双重特征的新作品,这将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尝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李醒民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颖题材,决定以丛书方式出版科艺交融、视角独特、格调高雅的该题材的系列著作,意义深远。
和大多数在一定学科专业内研究的专家不同,笔者从事的是跨学科研究。由于长期以来科研和教育的建制都是以传统的学科分类为基础,没有为学科交叉研究留出空间,因此超前的跨学科探索成了充满孤独的艰辛之旅。所以,对走过的探索道路进行品味,笔者常常是忧虑大于快乐,苦涩大于甜美,而这些都不知不觉地反映在探索的文字中。笔者深信后人会充分理解其思想,但对现今则难以抱奢望:浮躁短视的心态,急功近利的追求,使很多新观点淹设在一片混沌之中。
谈到交叉科学,这一领域有一个颇为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易经》中,“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有“通气”“结合”的意思,代表吉兆、泰卦;“不交”代表凶兆、否卦。在泰卦一方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之说,强调:“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自然、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交”,虽不如天地之交大,但也属于“交”“泰”的范围。而交叉科学之“交”,即是诸“交”在科学领域中的体现,是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相交相通的反映。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交”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文理分裂,专业过细,视野狭窄,是无法进行真正创新的。
本书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了笔者的跨学科研究之旅,由“跨学科与交叉科学”“审美与创造”“中国文化与人生”三个题材组成,主题是:跨出学科视野,体会创造人生,建设中华新文化。这三个层面聚焦到一点,就是对“创造之道”的大彻大悟。
作者简介
刘仲林,1948年12月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大学读物理,研究生读科技哲学。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部主任。兼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美的创造》《跨学科学导论》现代交叉科学》《古道今梦》《中国文化综合与创新》《科学臻美方法》等。
媒体推荐
自序
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寥寥数语,提示出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艺术之伟大,不在于找到共同点,而在于形成独特性;科学之崇高,不在于寻找个性,而在于反映普遍性。但追求科学的过程,却深深打着个性的印记:每位探索者的经历都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脸庞一样。如果把追求科学的足迹与展示个性的文艺结合起来,孕育出兼有科学和艺术双重特征的新作品,这将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尝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李醒民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颖题材,决定以丛书方式出版科艺交融、视角独特、格调高雅的该题材的系列著作,意义深远。
和大多数在一定学科专业内研究的专家不同,笔者从事的是跨学科研究。由于长期以来科研和教育的建制都是以传统的学科分类为基础,没有为学科交叉研究留出空间,因此超前的跨学科探索成了充满孤独的艰辛之旅。所以,对走过的探索道路进行品味,笔者常常是忧虑大于快乐,苦涩大于甜美,而这些都不知不觉地反映在探索的文字中。笔者深信后人会充分理解其思想,但对现今则难以抱奢望:浮躁短视的心态,急功近利的追求,使很多新观点淹没在一片混沌之中。
谈到交叉科学,这一领域有一个颇为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易经》中,“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有“通气”“结合”的意思,代表吉兆、泰卦;“不交”代表凶兆、否卦。在泰卦一方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之说,强调:“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自然、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交”,虽不如天地之交大,但也属于“交”“泰”的范围。而交叉科学之“交”,即是诸“交”在科学领域中的体现,是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相交相通的反映。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交”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文理分裂,专业过细,视野狭窄,是无法进行真正创新的。
本书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了笔者的跨学科研究之旅,由“跨学科与交叉科学”“审美与创造”“中国文化与人生”三个题材组成,主题是:跨出学科视野,体会创造人生,建设中华新文化。这三个层面聚焦到一点,就是对“创造之道”的大彻大悟。
心临此境,犹如孔子所言:知天命。天命的内涵是什么?《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大自然赋予人一种本性,遵循这种本性就叫“道”,用这种道修己化人就叫“教”:人的本性是什么?笔者体会,人的最高本性凝聚为一个“创”字。但这个“创”,不是琳琅的产品,不是鸿篇大论,更不是喊在嘴里的口号,而是在实践中刻骨铭心的体会,准确地说,是人生的亲证。这是一个豁然开朗的澄明境界,是一种亲临高峰大海的至美体验。此时此景,用“创”一字表达已显得苍白,而应是对“创”再否定后获得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比“创”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将儒家、道家、释家、易家以至创家会通为一,这就是中华文化最高的追求——道。由此出发,不难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合为一体。21世纪中华文化新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在这一高度上展开。
……
编辑推荐
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寥寥数语,提示出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艺术之伟大,不在于找到共同点,而在于形成独特性;科学之崇高,不在于寻找个性,而在于反映普遍性。但追求科学的过程,却深深打着个性的印记:每位探索者的经历都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脸庞一样。如果把追求科学的足迹与展示个性的文艺结合起来,孕育出兼有科学和艺术双重特征的新作品,这将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尝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李醒民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颖题材,决定以丛书方式出版科艺交融、视角独特、格调高雅的该题材的系列著作,意义深远。
和大多数在一定学科专业内研究的专家不同,笔者从事的是跨学科研究。由于长期以来科研和教育的建制都是以传统的学科分类为基础,没有为学科交叉研究留出空间,因此超前的跨学科探索成了充满孤独的艰辛之旅。所以,对走过的探索道路进行品味,笔者常常是忧虑大于快乐,苦涩大于甜美,而这些都不知不觉地反映在探索的文字中。笔者深信后人会充分理解其思想,但对现今则难以抱奢望:浮躁短视的心态,急功近利的追求,使很多新观点淹设在一片混沌之中。
谈到交叉科学,这一领域有一个颇为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易经》中,“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有“通气”“结合”的意思,代表吉兆、泰卦;“不交”代表凶兆、否卦。在泰卦一方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之说,强调:“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自然、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交”,虽不如天地之交大,但也属于“交”“泰”的范围。而交叉科学之“交”,即是诸“交”在科学领域中的体现,是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相交相通的反映。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交”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文理分裂,专业过细,视野狭窄,是无法进行真正创新的。
本书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了笔者的跨学科研究之旅,由“跨学科与交叉科学”“审美与创造”“中国文化与人生”三个题材组成,主题是:跨出学科视野,体会创造人生,建设中华新文化。这三个层面聚焦到一点,就是对“创造之道”的大彻大悟。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编 天地交泰,小往大来宋
《易经》卦解“交叉科学”
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布尔巴基的传说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的整体综合化与全面社会化趋势。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然不同的新学科,这就是“跨”学科。这里的“跨”字表示跨介于传统学科之间或跨出传统学科之外。
“跨”学科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类型:①边缘学科。主要指两个或三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在边缘地带形成的学科。如:物理化学、教育经济学、历史自然学等。②横断学科。横断学科是以各种物质结构、层次、物质运动形式等的某个共同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协同学等。③综合学科。综合学科以特定的具体问题或任务目标为研究对象,把已有的多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生态学等。④其他新兴学科。由于科学深入综合发展而诞生的以上三种形式外的新跨学科领域。例如:未来学、科学学、潜科学、创造学等。
从20本世纪60年代以来,跨学科现象作为一个普遍趋势,从整体上受到重视,人们不再满足于孤立地建立某个个别跨学科性学科或仅仅解决某个特定的跨学科性问题,而是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其他跨学科研究机构,通过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跨学科教育改革尝试,使跨学科进入了全面的、自觉的发展阶段。同时,研究跨学科的整体运动、普遍规律的“跨学科科学”(简称跨学科学)应运而生。
“跨学科学”是关于跨学科普遍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把全部跨学科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因此比个别跨学科领域有更高一级的层次,对跨学科发展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目前,“跨学科学”主要探讨三大类问题:①跨学科学基础问题。基础研究包括跨学科的概念和跨学科的基本原理、跨学科分类、跨学科历史、跨学科方法、跨学科在科学中的地位及其与传统学科的关系、跨学科学的结构、体系等。②跨学科科研问题。主要探讨跨学科性科学研究中提出的普遍问题。③跨学科教育问题。整体性、系统性跨学科教育改革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重要课题之一。跨学科学立足当代整个跨学科趋势,对我国科技发展、对现代化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汇报》,1985年1月4日)
记得在1980年,笔者发表了首篇谈交叉科学的文章:《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过去16年了。在这16年中,全身心在跨学科道路上探索,搞过科学史、科技哲学、科技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