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李兆华|
基本信息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页码:260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532848035
·条码:97875328480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李兆华,1947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1981年数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数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兴趣是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的探讨。近年来留意晚清数学教育变革及相关问题。著作有《算法统宗校释》(1990)、《中国数学史》(1995)、《衡斋算学校证》(1998)等。部分论文结集为《古算今论》(2000)。
坚信数学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求真、求新、求用。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专题著述,比较系统而简明地论述了晚清数学教育近代化的过程。论述的时限是1862年至1911年,重点讨论了学校的数学教育的变化,兼及民间的数学传播,略述科举制度,每个方面内容均以典型事例组成,层次与条理简单明确。
目录
前言/l
第一章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演变/l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传统/2
第二节 数学教育的近代化/13
第二章洋务学堂的数学教育/30
第一节 同文馆等洋务学堂的建立及其数学教育/30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清末之前,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播是中国数学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内容大致包括“道”与“艺”两个方面。道指儒家的理论和观念。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元代之后,以朱熹等人注释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诗经》、《书经》、《礼记》、《周易》、《春秋》为标准教材。艺谓才能、技艺。①礼、乐、射、御、书、数等实用知识均属“艺”的内容。在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教育中,首重经学。中国古代的学校原很发达,官学、私学及书院无不如此,而科学教育却从未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科学教育与历代选士制度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隋、唐、北宋三代,数学教育虽有例外,而以国子监算学与明算科均置废不常,故亦难有明显效果。循至近代则情形大变。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设立至癸卯学制随清朝的灭亡(1911)而终结,其间半个世纪,洋务学堂、教会学校以及新式学堂纷纷出现。书院的数量与教学亦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数学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成为上述各类学校的重要内容,而官学教育反呈衰象。随着学校的发展,科举制度亦出现改革。经历考试内容、中式名额的变动,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终于废除,科学教育与选士制度的矛盾基本解决。在清末的半个世纪中,兴学堂、废科举的过程亦即科学教育近代化的过程。数学教育的近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构成古代数学教育与现代数学教育之间的转变与过渡。P1
点此购买报价¥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