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越来越趋向于寡头与寡头之间的竞争,自门户时代开始,到后来的游戏领域,搜索领域,电子商务领域以及Web2.0领域都由巨头把手,这一情形和美国大相径庭,美国不仅有诸如Google16.5亿美金巨资收购的Yotube,更有被誉为可能挑战Google的后起之秀Facebook,这些后起之秀继承了雅虎和Google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此,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似乎只有望洋兴叹。
我们甚至想过在巨人,金山,阿里巴巴上市热之后,下一个上市热会出现在哪里?投资者的冷漠,创业者的艰辛昭示着中国的互联网似乎进入了又一个冬天。而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网民增速不及网络增速
2007年1月的互联网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从去年同期的11100万增长到现在的13700万,增长势头十分强劲,但似乎互联网的增速更为迅猛,就拿Web2.0中的视频来说,自Youtube被收购以来一时间中国诞生了几百家视频网站,这种增速大大超出了视频用户的增长,于是供不应求,市场呈现出相对饱和的态势。
二,网络应用的市场开拓很难
另一方面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较低,Web2.0中有很多互联网应用,但广大网民能耳熟能详的也不过就博客,视频,其他很多应用都奄奄一息。因为大部分网民都只是满足于现有的互联网应用,很少去捕捉最前沿的互联网应用。这些互联网应用是否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先不说,单在市场开拓方面就阻力重重,这让很多新的商业模式短时间难以形成规模,而发展情景更扑朔迷离。
三,二八理论的体现,细分的困难
当前的互联网发展了20%却已经能满足80%的需求,门户,邮箱,IM这些只是互联网应用的冰山一角,但却已经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于是要挖掘剩余20%的需求则需要花剩余80%的功夫,显然是事半功倍。虽然我们说互联网的应用正在进入一个细分化的发展时期,伴随这个细分会出现很多哦新兴应用。但这个细分难度有多大呢?市场有多大呢?
四, 网民消费能力有待提高,消费模式有待改善
网民的消费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针对的用户群层次不同,其盈利能力就大有差异。现在看来,能直接从网民身上赚钱并形成规模盈利的似乎只有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电子商务都是变相的在赚网民的钱。但都和网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模式有关,似乎直接问网民要钱比登天还难,这倒让我想到了威客,威客难道不是直接赚网民的钱么?只不过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