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了海口各大窗帘市场,发现窗帘主要为机织类样品,价格为每米18元至330元不等,产地包括山东、广东、上海等地。记者了解到,有的样品窗帘布用人造丝、雪尼尔绒、水溶绣、缎面等名词混淆纤维名称。而窗帘的产地、品名、材料含量等信息只能靠销售人员介绍,消费者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证。
在博爱南路一家规模较大的布艺店,记者看到样品窗帘上都挂有标签,上面标有窗帘的进货地和价格,却没有布料的成分、生产厂家等信息。店员表示,商家买布的时候,有一张进货表格,上面标明布料成分,但窗帘成品没有布料成分标签。
随后,记者来到博爱北路的一家窗帘店,看到窗帘上没有挂标签,对此老板称,那些标签都是店家自己挂上的,现在的窗帘布料多为人造丝、水溶绣、缎面、纯棉、亚麻、棉、涤纶等,但最多的还是机织类,“几乎全都是国产货,那些声称从欧洲进货的都是假的。”至于如何分辨布料成分,这个老板称主要是靠他们的经验,一般客人来买窗帘主要是看样式和颜色,很少问及布料成分。该老板同时称,一般窗帘是一两年才洗一次,被太阳晒肯定会褪色,只要不在短时间内褪色都不属于质量问题。
不仅面料成分难辨,各店的窗帘价格也有很大差距,老板介绍店里的窗帘从每米几十元到上百元都有。他拉起一块机织布说,这种布料在他的店里卖每米50多元,可到了南大桥路段的窗帘店就要100多元每米。
在走访的窗帘店内,当记者问及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赔偿时,大多数商家都含糊其辞,表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到时候再说”。
案例一:
做好的窗帘“缩水”了
许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他的新房装修,他到海口博爱路一家窗帘店订购了防水布窗帘。订的时候,许先生明确告诉店家,要求统一按1.8米宽制作。但没想到的是,商家做好后,许先生拿回家一比,却发现做好的窗帘只有1.6米左右。这让许先生非常生气,于是他拿回店里要求退,商家态度非常恶劣,表示这是行规,只要窗帘顶上的装饰拆开后布料达到1.8米就行了。气愤的许先生当即拨打了12315投诉,随后,在工商人员的调解下,商家退还了部分费用。
案例二:
窗帘一洗就“变脸”
家住金盘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她在博爱路东门市场一家布业店购买了一些布料,并定做了窗帘和被罩,价格是155元。当时商家承诺不褪色,但是等做好之后,王小姐拿回家清洗时却出现了严重褪色的情况。气愤的王小姐拿着窗帘和被罩回店里要求解决,但商家却不予理睬。无奈之下,王小姐只好向12315投诉。最后,经工商人员调解,商家同意退还给王小姐139元。
案例三:
买窗帘时辅料“搭车”
陈女士在某布艺大卖场看中了一款窗帘,并当场支付订金200元要求定做。商家上门测量,要求陈女士购买辅料。因辅料不但量多而且价贵,陈女士表示她只要装窗帘,不需要辅料,要求退还订金。但是商家却称订金已交一定要装。双方争执不下,陈女士只好投诉到12315。
像陈女士碰到的情况很多市民都碰到过。商家正是看穿了消费者的心理,先把窗帘布价压得很低,把利润主要放在辅料上。消费者要“以不变应万变”,事先多询问,多了解,才不至于最终被“强迫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