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1.60目录:图书,科学与自然,科普读物,人类故事,
品牌:石之瑜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37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30109776X
·条码:97873010977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的重心放在文化研究对科学主义的主要挑战上,以期读者能够摆脱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霸权,重新思考知识之性质为何,产生继续探究之兴趣,进而深思当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知识的意义。各章均采用强迫对话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议程,铺陈迥异的研究设问与方法论,既引介来自文化研究界对于社会科学主义的检讨,也探究文化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中,表现出作者的慧识和独到探索,值得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细读。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及其实践的批判,企图解构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主流论述及其霸权结构,强调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唤醒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他者”的平等对待,以及对于弱者(如少数民族)的关怀之情。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之中,处处显示他对于科学主义的不满,也流露出他的悲天悯人的胸怀。
作者简介
石之瑜,丹佛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硕士,台湾大学学士;美国丹佛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日本中央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台湾大学与中山大学政治学教授;开设中国研究、文化研究与政治心理学等课;已发表包括《社会科学方法新论》、《后现代的政治知识》、《政治学的知识脉络》、《权湘诗钞》、《中国文化与中国的民》、《女性主义的政治批判》等。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及其实践的批判,企图解构以科
学主义为基础的主流论述及其霸权结构,强调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
中的重要性,从而唤醒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他者”的平等对待,以及对于
弱者(如少数民族)的关怀之情。
——黄俊杰
它为科学主义者打开了一扇窗口,吹入一丝凉风,提醒我们未来在学术
的追求上必须敬谨从事,避免不加细查的套用模式,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
于人,也要避免粗暴地坚持普遍法则。
——管中闽
编辑推荐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及其实践的批判,企图解构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主流论述及其霸权结构,强调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唤醒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他者”的平等对待,以及对于弱者(如少数民族)的关怀之情。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之中,处处显示他对于科学主义的不满,也流露出他的悲天悯人的胸怀。
目录
自序
应特别强调东亚经验的重要性(黄俊杰)
科学主义必须“谦卑执政”(管中闵)
野狐之瑜(王逸舟)
前言
第一编 社会科学的知识伦理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二、死亡的意义
下面这个问题最早在哥伦比亚大学遇到,后来台湾大学学生提过,接着
有政治大学学生又提出来,就是关于死亡的客观性。比如,一个人从摩天大
楼往下跳,并不因为相信自己不会死而能免于死亡,可见主观意识不能改变
客观上的限制。这个陈述显而易见的困境是,所谓客观限制并没有说明跳楼
行为为什么会发生。社会科学家对行为加以解释的兴趣,在这里似乎被行为
结果的必然性解释掉了。因为既然这个结果如此必然,则理性的人就不需要
靠着从摩天大楼往下跳,来证实结果是否有必然性,于是任何人在行为上做
出了不跳的选择,也就等于从行为的必然结果中可以得到说明。倘若仍有人
为了证明自己不会死而往下跳,反而起一种负面示范作用,长此以往,行为
上大家都将不往下跳,这个不跳的选择便得到了解释。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ll waltz)将这种学习过程看的很重要,他相信
人能客观学习,从而对客观结构有所认识,故结构的力量最终会获得展现。
他举了自然状态下捉鹿的故事,根据卢梭最早的版本,捉鹿需要五个人,假
如这时候旁边有只兔子跑过去,第一个看到的人就会去捉兔子,而捉兔子只
要一个人。要是第一个看到兔子的人留下来跟其他人一起捉鹿,会发现别的
第二个看到兔子的人已经去捉兔子了,剩下来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余四个人,
因为捉不到鹿了,只好挨饿。所以下次这四个人遇到相同的情形时,也会去
抓兔子。沃尔兹对于一开始有人为什么不抓兔子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人迟早
会学到教训,而变成自利的人,这时他就可以解释人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会
去抓兔子,因为不抓就会挨饿。
不论是死亡或挨饿,应当都是人们极度要避免的负面价值。对这个逻辑
,现在有几种反省的方式。一种是对负面价值有时候之所以不排斥,为的是
有其他更高的价值,比如一家人为了家庭的团结,即使某次有人自私地去捉
兔子害家人挨饿,下次大家仍会坚持一起去抓鹿。像在1958年中国大陆的“
大跃进”中,大量生产资源投入大炼钢,许多人不但挨饿,而且还饿死了。
这时死亡或挨饿虽还是负面价值,却可以忍受住。在这一点上,主客观的区
分依旧维持了,也就是行为者仍服膺于满足最大价值为导向的客观法则,至
于有什么价值大到可以超越死亡的负面性,在行为上也可以检验。何况,近
数十年大陆的改革开放,或许就是沃尔兹说的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