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足迹|报价¥17.40|图书,传记,科学家,综合,张天来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17.40
目录:图书,传记,科学家,综合,

品牌:张天来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266 页码

·出版日:2004年

·ISBN:756112662X

·条码:97875611266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作者简介

1932年出生于天津市蓟县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新闻岗位从事编、采工作40年余,曾任《光明日报》记者、特派记者、总编室副主任,1992年离休前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是政府特殊津贴领取者。著有《黄河的儿子》、《同死神决战的劲旅》等三部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后期着力于保护大自然的写作,以20年时间完成300万字的《中国自然保护区探秘》,被视为当代《徐霞客游记》。另一部以保护大自然为主题的100万字的少儿读物(十册),将在年内问世。

编辑推荐

本书形象地为你描述了大连理工大学的九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人生旅途中留下的足迹,介绍了他们占领本学科高地,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感人事迹,特别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他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并热忱鼓励年轻人超越自己的优秀品格。

目录

钱令希纪事 孙懋德 1

他的机遇 张天来 48

中行独复发展力学 孙懋德 79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从屈伯川老院长谈起

在这条林阴大道的西北侧,近年矗立起了一座雄伟典雅,建筑面积

2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为了纪念这所大学的主要创办者,担

任大连工学院院长长达30多年,后任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的老教育家屈伯

川博士,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伯川图书馆”。图书馆大门的南面,在鲜花

丛中,一位面目和蔼慈祥、栩栩如生的长者的半身铜像格外引人注目。铜像

的柱形底座上镌刻着五个大字:“屈伯川博士”。见过屈老的人有一个共同

感觉,就是这座铜像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如见其人。

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爱戴的老院长乘鹤西去七年多了,但大家仍亲切地感

到,直到今天,他仍在注视着自己一级一级地登上图书馆的台阶,去敲开知

识殿堂的大门。

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他的形象,留在这块大地上的是他的业绩。

抗战初期,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屈伯川回到祖国,来到延安,

是少数几位“洋博士”之一。他以革命者的豪情跟这里的知识分子一起,积

极参与筹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群众组织 ——陕甘宁边区

自然科学研究会,担任驻会干事负责人;参加创办了党领导的第一所培养工

农业建设专门人才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担任教育处长。

新中国诞生前夕,他来到东北。从1947年开始到1997年逝世,整整半个

世纪,屈伯川为党亲自创办的、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大连工学院辛勤工作。

他呕心沥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带领师生员工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

向上攀登的进程中,获取着一朵又一朵胜利的鲜花,一颗又一颗肥大甘甜的

硕果。大工美丽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万千学子的种种贡献,无不凝聚着老院

长的滴滴心血。大连工学院逐渐发展,于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今天,我们看到,大连理工大学已由1949年只有200多位教职工和462名

本科生的单科性工学院,发展到2002年具有三千多教职工、三万多在校学生

(其中,含一万名研究生)的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

学了。它的综合实力已经居于我国同类高校的前列,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并且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追溯这段历史,可以

说,大连理工大学就是屈伯川的一座丰碑。

1981年他退出一线,目光更多地投向全国高等教育。1983年5月,他联

合当时高教战线上的三位老校长(南京大学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4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