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7.30目录:图书,传记,科学家,地质/考古学家,
品牌:三联书店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7108017024
·条码:97871080170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为纪念当代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1931-2001),我们邀请海内外数十位考古、文史领域的家学者及其亲友撰文,编辑了这本追念文集,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并彰显他的业绩。为的是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作为一个人,张光直先生的精神魅力究竟在哪里……
媒体推荐
写在前面的话
张光直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他走后,凡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说他为人厚道,学问了不起。可是没有见过他的人呢,他们除了读张先生的书,要想了解张先生这个人,就比较困难了。为此,我们编了这本纪念集,一方面寄托我们的哀思,一方面彰显他的业绩,让读者知道,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摞书,张先生的精神魅力究竟在哪里。
张先生这一辈子,从北京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然后又回北京和台湾,往来各地,沟通有无,胸襟博大,最少偏见,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的学者。但在张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发现,他还是一个乡情浓厚,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会说台湾话”,虽学过日文,但“从小就不喜欢日本人”,自认为是台湾人,但也是闽南人和中国人的“番薯人”。他对他的故土北京和台湾,对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一直有诗一般的魂牵梦绕,又透着淡淡的哀伤。
有件事也许应该特别提到。20世纪80年代,张先生第一次回北京,回到他的出生地,他小时候呆过的地方。在那里,他看望过一些“故人”,勾起难忘的回忆。后来,他以“吴襄”为笔名(此名恐怕是“无乡”的谐音,正像他母亲易名“心乡”,是个寄托乡愁的名字),在《秋水》杂志上发表过三篇小说(见本书附录二:小人物的速写》)。小说中的人物,从角色类型讲,我们都很熟悉,但和张先生的记忆对比,反差太强烈。这些故事,有些就是张先生在《番薯人的故事》里当真人真事讲,其实是属于历史性的东西。张先生笔下的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真诚、有理想,舍身忘我。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结局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结局好像很惨,至少是命途多舛,让这个在北京深受感染而且在台湾蹲过监狱的他,有一种不知家在何处的悲凉。
第三篇小说的结尾,“老张”递给主人公“我”的杂志上,那个《万世师表》剧中对旅美学人提出的问题令人震动:
将来若是你们的孙子孙女——不论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问你说:爷爷,你在中国最 艰苦的时候,给中国干了些什么事呢?请问你们如何回答?
这个问题让置身局外,独善其身的主人公“发怔半天,一时说不出话来”。
当我们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又会想起,张先生在《番薯人的故事》最后说的那段话。他说他是受了50年代以前的刺激,才去探讨“人之所以为人”,但50年代以后的结论是什么呢,我们还在思考他的问题。
他既预言过“社会科学的21世纪应该是中国的世纪”,他也批评过“1950年以前,中国考古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主义”。
张先生是个四海为家的考古人类学家,但他心中还是有个属于他的家。
编 者谨识
目录
悼念张光直 徐苹芳
永恒的友谊 邹 衡
——忆我和张光直先生的交往
往事追记 俞伟超
三秋风雨祭光直 石兴邦
张光直和中美在商丘的合作发掘 张长寿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这是我首次出国,外语又不是很好,张先生给了我特殊照顾。尤其使我感动的是,张先生亲自飞到纽约机场接我。因为要转机飞波士顿,催我马上去办理转机事。我带的行李较多,想请个搬运行李的工人。张先生马上说:“不用,要节省点。”他立刻扛上我那笨重的箱子。大概他渴了,半路上扭开路旁的自来水管喝了几口凉水,接着又走。堂堂哈佛一位系主任,就这样成了我的一名搬运工人,简直不可思议。
到了哈佛,张先生一切都给我安排妥当,还派了一名研究生专门照顾我的生活,如买菜等。我在哈佛半年,生活是很优裕的。张先生和他的夫人李卉女士都非常关心我,几乎每隔两周都约我上一次餐馆。特别是中国的春节,他们夫妻二人约我到唐人街游玩,还有他的好友耶鲁大学的余英时教授,共同观赏了耍狮子舞等,然后共进午餐方返校。
我每次离开波士顿去外地讲学,张先生总是自己开车送我至机场,并再三嘱咐机上服务员仔细照顾我,好像我是一个老人,其实我当时才五十多岁。我将离开美国时,在洛杉矶的一个
台湾朋友,建议我买韩国机票,说比其他公司的便宜得多。张先生得知后,很严厉地对我说:“你不是没有哈佛给你定购的机票,为什么要贪图这个便宜?不安全。赶快把票退了!”后来,我到温哥华时,才知道苏联打下韩国的那架飞机,正是我买的那一航班。我吓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张先生的极力劝阻,我早已葬身太平洋之中了。
为了消除我生活上的寂寞,张先生有时约我参加研究生举行的周末Party,或是参加他们的远游,每次都是尽欢而返。他还给我介绍过哈佛的一些名教授,如杨联陞、费正清等。以后我同杨教授每周相会一次,成了难舍的好友。费正清的夫人经常开车约我参观波士顿的名胜。她喜好艺术,同考古多少有点关系。
张先生的英语实在太棒了。我看到他翻译《左传》,一面看着原文,一面就用打字机直接打上,很少修改。不止一个美国人对我说,张先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超出一般的美国人。这大概同他的中文水平有关,他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有时他给我介绍他学习英语的经验,特别是口语。他告诉我:“胆子要大些,只管说,说错了,外国人是不会笑你的。”
张先生邀我去哈佛,本想同我合作编写“商周考古”的,可是我到达美国,比他预定的时期晚了三四年,且当时我编写的《商周考古》一书已经出版,他只好单独撰写“商代文明”了。他看到我写的《商周考古》中,没有明确提出“夏文化”,乃同我商量,提议共同合写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