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国内外电信新环境,文章从全面修订中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进行频谱有偿使用与运营执照发放改革,积极进行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处理好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的关系等10个方面发表了对中国宽带无线频率规划,频谱治理及相关策略的看法,其中对频谱/轨道资源有效利用新技术进行了较具体讨论。
要害词:通用宽带无线接入;智能天线;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软交换;频率规划;频谱治理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conside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requency planning and spectrum management in China, sUCh as the complete modification of China radio frequency allocation regulations, reforms on spectrum compensation and operation license releasing, frequency planning for the new generation wideband/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the proper handling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driven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driven mechanism, etc., among which the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spectrum/orbit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General wideband/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mart antenna; Software (defined) radio; Softswitch; Frequency planning; Spectrum management
随着“.COM”全球“泡沫”的破灭,“宽带泡沫”问题,以及作为宽带移动通信要害的第3代移动通信(3G)--IMT-2000是否亦属“泡沫”成为通信业界的热门话题。一方面,IMT-2000是ITU在全球标准化进程中推出的重要举措,1999年一些试验样机即已诞生,但一些欧洲运营者围绕3G核心频谱的拍卖(Auction),一掷千金,纷纷下注,结果负债累累,被迫紧缩3G投资,推迟计划。另一方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无线应用协议(WAP)、i-Mode、x-Html、cdma 2000 1X、cdma 2000 1X EV-DO/DV、传输速率高于10 Mbit/s 的高速宽带无线接入、高速分组接入(高速下行分组接入/高速上行分组接入)、第4代移动通信(4G)甚至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概念已经开始启动,这使处于2.5G及3G+/4G夹缝中的3G处境艰难。人们开始质疑3G市场何时形成,规模会多大,持续期有多长;2.5G的演进期多长,是否对3G带来新的挑战。此外,速率增强型的宽带无线接入、cdma 2000 1X EV-DO/DV和HSDPA/HSUPA在速率含义上均已超越3G而步入3G+或4G,由2.5G持续运行到一定时期一步到位直接发展至全IP的3G+或4G是否更合适,等等。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有关部门发展宽带无线及3G的决策,因此,确定宽带无线的频率规划及频谱治理相关策略,对分析与看待宽带无线的发展及3G的前景,思考迈向2.5G→2.75G→3G→3G+→4G的演进策略十分重要。本文拟就中国宽带无线频率规划及频谱治理发展策略中应考虑的相关方面,谈些个人的看法,供分析参考。
1 全面修订中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对发展新技术、新业务而言,频谱资源规划与分配必须先行[1,2]。为使中国无线电频率规划适应国际、国内电信新环境,与国际接轨,必须首先使中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与国际电联(ITU)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确定的国际无线电规则(Radio regulation)相接轨。为此,信息产业部无线电治理局在1999-2001年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召开了9次有正式会议纪要的国家各相关部门协调会,2次中国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会,6易其稿,最终完成了对1982年版本的“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试行)文本的全面修订,使之适应全球信息/电信新环境下中国通信业的发展需求与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并与国际电联出版的1998年版“无线电规划”最新版本和WRC-2000通过的最后法案文件相接轨。经各级领导审批,于2001年8月,此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得到国务院和中心军委最高领导签批通过,并于2001年11月12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第14号令正式向社会发布,进一步将以中、英文正式出版。目前,附有彩色频谱图的精装本中文版已正式问世,英文版的出版亦在积极进行之中。
在此总框架基础上,无线电治理部门正积极按市场需求进行多样化的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频率的细节规划。
2 熟悉未来宽带固定无线接入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关系
由于实现固定无线接入比移动通信轻易,智能天线、软件(定义的)无线电、编码调制与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功率/频谱利用新技术以及IP QoS的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MAC)层、会聚层及应用层方面的协议往往在固定无线接入中试验与应用,因而,固定无线接入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先导。第3代后的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的一种重要设想即为将各种新老交替的无线通信接入手段(包括新一代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广播技术和Bluetooth pico-cell接入技术)相组合,借助中介会聚桥接适配系统与以IP为基础的核心网相连接,构成新一代(第4代或第5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形成固定与移动的有机融合。
3 积极进行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
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的频率规划,分已投入业务的无线接入频段的频率再规划、新的中高速率(中宽带)无线接入频率规划、高频段宽带无线接入频率规划、Bluetooth pico-cell无线接入频率规划、平流层高空气艇平台(平流层高空平台或平流层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及Unlicensed(无执照)无线接入频率规划等6个方面。总体思路为:积极鼓励试验并应用多样高效的新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系统,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今后大规模普及应用无执照无线接入系统寻找并创造合理的运作环境;分析、汲取国外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系统运作不成功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尽可能做好有利业务发展的频率规划、频率分配与频谱治理工作,并且鼓励多频段、多层次统一平台集成的高效运行模式;积极地开展包括扩展新频谱在内的各类前瞻性的频率规划。
对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中国始终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紧密合作,并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展开工作,包括上述全面修订后的中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2000版)接轨至WRC-2000的最新进展结果,分别按IMT-2000核心频段的频率规划、IMT-2000附加频段的频率规划、430~806 MHz频带IMT-2000演进及6~8 GHz频带3G+/4G移动通信应用的频率规划、高频段(即10~16 GHz 、19.485~ 19.565 GHz、39.5~ 40.5 GHz、42.5~43.2 GHz、59~64 GHz等频段)新一代更高速率的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等4个层次进行具体的规划。
这些频率规划的具体论述可见文献[1],相关频率规划可参阅信部无[2000]88号文、信部无[2001]522号文、信部无[2001]652号文、信部无[2001]653号文、信部无[2001]793号文及信部无[2002]277号文、信部无[2002]353号文等。
4 推进频谱有偿使用与运营执照发放改革
频谱有偿使用及运营执照发放目前有5种典型方法:行政审批指派、拍卖、选美、招标及其混合或修正。根据中国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及移动通信运营商数快速增加,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来看,单一行政审批手段已不能公平合理并尽可能透明地解决有限频谱资源的分配问题,尤其是目前微不足道的频占费形式的频谱有偿使用方式,更增加了频谱资源的分配难度,亦严重影响了频率再规划及频谱有效利用。对此,中国目前正密切结合国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频谱资源的基础作用,探索合理可行的改革途径。2001年成功进行的3.5 GHz频段宽带无线接入频率分配5城市试点评选(招标)和不久前由计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一委二部发布的调整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网频占费标准的新规定计价格[2002]605号文等均为适应电信新环境的重要改革举措。今后,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密切结合中国加入WTO后的国内外实际竞争环境与市场需求,创造性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切实有效的频率分配与频谱补偿方式,配套以相应监督检查措施,使之便于治理、利于执行,确保有限的频谱资源获得真正的有效使用。
5 处理好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的基本关系
由于未正确处理好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的基本关系导致商战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在积极开发新技术的同时,必须首先着力研究市场,把握其走势。固然,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造就一代新产品,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但新技术有无生命力,归根结底必须要有市场需求,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
6 重视有效利用频谱/轨道资源的新技术
在把握好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重视标准化与新技术开发十分重要。但标准化工作不能停留于纸面,而应建立在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之上,而且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并在市场检验中不断完善与更新。只有这样标准才能有效可行并具备生命力。
在市场导向清楚的前提下,重视技术驱动非常重要,是竞争的制胜法宝。围绕宽带无线(包括宽带移动)2.5G→3G→3G+/4G的演进,积极跟踪对频谱/轨道资源有效利用和对无线通信业务更新换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具普遍意义的新技术十分有益。事实上,cdma 2000 1X EX-DO/DV和HSDPA/HSUPA等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通用无线接入、无线Internet/移动IP均离不开这些新技术。
6.1 多维频率共用及电磁兼容技术
多维技术涉及频率域、时间域、空间域、信号域、网络域及显示域,包括多天线发送接收在内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处理。对多维频率共用及电磁兼容而言,在未来多频段、多模式通用宽带无线接入中,频谱/轨道资源治理具有的广地域分布、可延展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必将导致分布式智能代理型的多维智能资源治理要求。
6.2 多维资源治理技术
未来移动与固定,地面与卫星,广播与交互,公用与专用,广域、局域与个人域等各类业务均综合于一种以全IP为基础的统一宽带平台上运作,这一综合的复杂运行环境,包括对频谱/轨道资源治理,必须利用多维智能代理的手段,才能实现灵活、有效并具扩展性及规模化的多维智能资源治理。一方面,借助自适应智能天线覆盖及软件无线电控制的智能化频谱/轨道资源治理,可实施频谱/轨道资源动态协调及时空多维处理;另一方面,借助自适应智能化调整发射功率、调制方式、带宽资源,可进一步优化空中接口参数及无线IP QoS控制参数,使频谱/轨道等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对自适应动态资源分配而言,研究天线MIMO技术、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实施高速分组数据传输时控制QoS性能的一系列自适应链路控制(LA)、自适应调度增益控制(A2IR)和自适应功率分配与自适应调度算法等均很重要。
6.3 智能天线及分布智能天线技术
天线波束成形、多点波束蜂窝结构和智能天线与分布智能天线技术是实现高密度、多重频率再利用,大幅度提高频谱利用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其与多址连接技术结合,可有效提高上、下行,非凡是下行吞吐能力,是改进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发展4G/5G的重要手段。研制开发稳定、快速收敛等性能优良的控制算法是其要害。应非凡注重探讨TDD及FDD模式下双向智能天线的系统结构与算法。
6.4 软件无线电及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
预计中频处理的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正逐步实现。将其普遍装备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将会产生重大技术与经济效益。新一代宽带无线系统用户成本的大幅降低及系统结构的灵活易变,很大程度上寄期望于统一硬件平台基础上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有效支撑。借助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及相应合理设计的系统结构,推广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将使卫星通信设备,非凡是地面段设备更灵活、小巧、稳定、可靠。积极研究快速综合实时处理的DSP技术与算法,将实现由软件定义的无线电向射频处理的真正软件无线电技术迈进。
6.5 现代编码/调制及编码调制技术
编码调制技术是语音及数据传输状态下大幅提高功率/频谱效率的重要途径。应重视小于2.4 kbit/s速率的高性能声码器以及MPEG-4、MPEG-7、MPEG-21支持的视频图像压缩与治理技术,多路语音压缩及倍增系数达16以上的数字电路倍增设备/分组电路倍增设备(DCME/PCME)数字电路倍增技术,优良性能的信道编码调制技术。编码调制技术除通常所知的网格编码调制(TCM)型、分组编码调制(BCM)型、降低调制状态数的编码调制(SPORT)型、恒包络型、部分响应型、实用型之外,应非凡注重适应移动通信衰落环境、非线性信道及多重图像分辨率要求情况下的多重编码调制、多信号间隔恒包络编码调制、多分辨率编码调制,不对称传输环境下的不平衡功率分配编码(UEP)调制,大幅度提高功率处理能力的串、并联级联码调制,以及Turbo码及Turbo编码调制技术。尤其是卷积型及分组型Turbo码及相应编码调制,在第3代移动通信、无线LAN、无线本地环路(WLL)、卫星数据直播、多媒体多分辨率图像通信、无线数据传输、LMDS宽带无线接入、高清楚度电视(HDTV)传输、吉比特以太网、低速率数字语音压缩Internet、数字卫星通信以及数据记录存储等各方面均获得广泛的应用爱好。另一方面联合M状态正交振幅调制(M-QAM)运作的自适应(x)-OFDM(y)方式值得注重。其具备宽带运行时的优良抗色散能力及波形成形能力,可实现非(直)视距离(N-LOS)方式传输,可与多载波宽带CDMA组合运行,对自适应覆盖可调或自适应控制的实现能力强。
6.6 自适应信号处理及统计检测技术
宽带无线通信中有大量自适应控制技术用武之地,自适应控制技术包括多用户联合检测在内的自适应信号处理与统计检测、非线性自适应学习与均衡、动态信道分配及统计频谱有效利用、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及干扰抵消/抑制、自适应慢速及快速可变调制状态并组合信道自适应均衡与包括方向图分集在内的多重分集、大时延闭环状态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卫星人工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等。对恶劣传输环境中的自适应处理应非凡注重性能优良的快速盲算法、相应自适应非线性处理、降低状态数与复杂度的实用软判决最佳/次最佳序列检测等高级检测处理技术和自适应覆盖技术。在卫星通信方面,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宇航局(ESA)及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已做了较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6.7 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多层型工作平台技术
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多层型工作平台包括在SDH/ATM/IP技术支撑下,自适应速率可变、业务类型可变及QoS要求不同时,组合不同频段和(或)不同小区分层结构(HCS)的统一工作平台,并包括多频段、多层结构的MMDS/LMCS/LMDS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在内,还包括优化星座结构的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静止轨道(LEO/MEO/GEO)多重卫星系统协同工作的综合平台以及同一轨道位置多颗卫星联合运行的平台。在全IP运作环境下借助流媒体技术与内容分发网络(CDN)平台,以及“推”、“拉”手段确保多媒体视频业务流连接至用户,并形成一种由宽带无线接入、宽带移动网络及宽带卫星多媒体构成的无缝隙覆盖、互连与服务的有机集成的有效宽带无线系统。
6.8 软交换技术
这是使新一代网络结构灵活可变、前后向兼容性能优良的核心技术。新一代网络采用分层的全开放网络构架,具有独立的模块化结构;是一种业务驱动型网络,业务和呼叫控制可完全分离,呼叫与承载可完全分离;亦是一种基于统一协议的分组型网络体系结构。软交换技术可适应技术发展趋势,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能快速提供新业务,涉足新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亦可有效地降低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从而在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全IP网络时具有优势。
6.9 新应用协议与算法
为使以IP为基础的卫星Internet网络与地面Internet网络一样取得更优良的传输效率与吞吐性能,深入研究各种应用协议与算法尤为重要。由于卫星系统,非凡是GEO卫星系统,传输时延长,它对按TCP/IP确定的由管道(Pipe)效应引起的数据重发和吐吞量及吐吞率受限有明显的影响。对TCP/IP,卫星系统不加以协议扩展改进,将会产生严重的管道效应,影响其吞吐性能。因此要采取一些改进IP卫星网络QoS性能的有效方法, 对此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已经提出了RFC 1323、RFC 2018、RFC 2002、RFC 2518等扩展建议。又如可采用欺骗(Spoofing)之类的TCP/IP协议变换形式的网关技术,亦可使吞吐性能获得数倍的改进;利用卫星手段的有效跳越跨接以及IP over Satellite时的最佳路由选择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Internet网络拥塞;采用“空中隧道”(Tunnel in sky)协议解决多ISP运行时呈现出的快速下载不有效,无法动态速率控制、无法动态分配及自动出入等问题。当然,这些改进工作还在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包括在第3层、第4层直至更高的应用层取得IP卫星网络与IP地面网络综合运行时的更满足的QoS控制。而在与地面系统(如新一代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集成时,WAP、c-HTML/x-HTML、MSS IP over MPLS 以及Bluetooth等与个人连接和接入协议等相关的协议与算法亦十分要害。
7 实施FDD与TDD有机互补与健康合理发展
在宽带无线通信中,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模式各有其利弊。
时分双工方式的主要优点为:
(1)可灵活安排数据业务,非凡是不对称数据业务。
(2)有利于灵活进行频率规划及充分利用频谱空隙,非凡是对第3代移动通信的附加频带范围,TDD更易有用武之地。
(3)轻易在双向信道同时运用一系列高级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取得较高的频谱利用效率。
频分双工方式的主要优点为:
(1)对包括语音在内的综合业务型宽带多媒体对称信道结构较合适。
(2)按FDD方式收发可同时工作,借助高效率滤波及相应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有利于消除不同系统、不同操作者及不同网络间的干扰,从而有利于构成大范围全球性网络。
(3)对蜂窝网络等网络结构,对称FDD结构有利于进行网络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
(4)有利于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工作。
(5)对进行区域、洲际及全球型漫游联网有利。
两种双工方式各有利弊,并且各自均在积极努力充分发扬自身优点,克服自身弱点,甚至向统一平台的TDD、FDD自适应结构可变的方向迈进。当然,从目前3G核心频谱的拍卖状况及拍卖价值来看,通常认为频分双工是主流,但这并不应否定时分双工的重要。在积极推进中国提出的TD-SCDMA及TD-LAS等TDD方式,踏踏实实完善其标准化工作,密切进行国际合作,力促其成为有竞争力的全球化标准的同时,亦应加速推进中国对FDD方式的3G及3G+/4G的产品开发与标准化制订工作,同时积极落实自主TDD无线宽带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有活力的应用格局,在适应中国国情及巨大市场潜在需求的前提下,使在2.5G→3G→3G+/4G的演进中,FDD与TDD两种方式在中国能得到有机互补并健康合理发展。
应该指出,目前一种在物理层及MAC层联合处理,以IP平台为基础的无线QoS有效控制的自适应动态优化系统结构的TDD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已初露头角。这是一系列崭新的自适应调制选择、自适应功率控制、自适应天线极化及空间或方向图分集变更、自适应分组尺寸调整、自适应结构前向纠错(FEC)、自适应内置自动重发请求(ARQ)、自适应速率与覆盖可变及QOS控制,甚至自适应TDD、FDD结构可变的全套自适应动态结构优化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系统。
8 充分重视无线Internet/移动IP的网络安全
Internet的网络安全问题十分严重,病毒发生率亦在与日俱增,平均每日新增病毒5~10种,病毒总数已达40 000余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极为惊人。以信息网络化水平最高的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每年损失约70亿美元。2001年2月8日至10日短短3天内,仅网络病毒造成的损失就达12亿美元。目前网络犯罪无论是以破坏信息系统为目标的系统犯罪,还是以窃取、篡改、非法传播信息为目标的信息犯罪,除涉及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方面外,以金融系统的犯罪最为突出。无线Internet/移动IP是实现个人化为基础的全球信息网络化和使电子商务真正获得有效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但基于终端至终端的WAP网络的安全水平看来绝不会优于Internet网,黑客们的攻击目标可集中于WAP至无线Internet网,攻击可来自Internet的任何部位,并首先瞄准无线传送层安全协议,因此,选择安全性高的WAP主机服务器无疑非常重要。从技术层面看,需进一步增强与改进WAP的无线传送安全层/WAP识别模块-WAP密钥识别(WTLS/WIM-WPKI)安全结构体系;而从治理层面看,制订完善的移动环境中WAP安全的法律、法规也非常必要。由于无线Internet/移动IP涉及的网络范围广且网络动态变化,处理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复杂。目前的网络安全产品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访问控制、病毒扫描、内容过滤、防火墙等,还不能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需结合NGN,从系统结构上对网络及终端的易用性及可取的安全性进行改进,还应重点解决网络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灾难快速恢复等全局性网络安全产品。这方面还主要是从网络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事实上,未来全球个人多媒体通信的知识产权保护、防盗版的电子数字水印(e-Digital watermarking)安全技术等亦大有可为,因此无线Internet/移动IP的网络安全问题将会给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创造较大机遇。总之,无线Internet/移动IP的网络安全问题从一开始即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并能及时出台一系列有效的主动对抗措施或积极防御措施,以构筑网络运行的优良环境,当然还要有良好的易用性及可取的性能/价格比。
9 加入WTO后反倾销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转口商品列入反倾销调查范围,中国的出口产品,包括愈来愈多的宽带无线产品在内的信息、通信、电子技术产品,经由香港、美国等地转口进入其他国家,很轻易卷入反倾销诉讼;另一方面,随着加入WTO,更多国外高技术产品将涌入中国市场,如不重视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健全,将轻易导致中国的高技术民族产业遭受严重冲击。反倾销则是WTO赋予其成员国的一项合法权利,因而,加入WTO后,应充分重视反倾销工作,健全与利用反倾销法律武器,制止不正当国际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发展。
10 自主开发更多频段的宽带无线业务与应用
如众所知,从2001年3月中国移动用户数跨越1亿大关至今,移动用户数已增至1.8亿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用户数最多的国家。但从普及率来看,普及率尚不到15%,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猜测数据表明,到2005年中国通信网络的固定用户数、Internet用户数、移动IP用户数等均可能位居全球首位,增速强劲。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目前,宽带通用无线接入及新一代移动通信应用的序幕已经拉开,小于10 GHz频段的中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利用多状态调制技术(如16QAM-64QAM、OFDM等)已可望接入速率每扇区高达20~30 Mb/s,而一个服务区的扇区数可达24甚至30个,扇区和蜂窝小区多重频率再利用还可联合运作,从而获得数吉比特每秒的高接入吞吐容量,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高速IP接入需求;更高频段的无线接入可达到大于155 Mb/s/扇区速率档次的真正宽带无线接入,如LMDS、数字广播业务(DBS)或直播到户业务(DTH)、甚小天线口径卫星终端/超小天线口径卫星终端(VSAT/USAT)、高密度固定业务(HDFS)、平流层高空平台(HAPS)、混合光纤无线系统(HFW)等均为未来实施全球无线无缝隙覆盖多媒体连接个人通信系统的重要环节。从宽带资源潜力来看,第3代移动通信的频段,从其核心频段至扩充频段,均受限于3 GHz以下。而从L、S、C、X、Ku、Ka至V/Q/W、EHF频段可能的扩展,以及更广义的从Radio(几千赫兹至3 000 GHz)至Wireless(大于3 000 GHz)频率范围来看,未来无线通信频段可能达到红外光、蓝光频段,甚至实现中微子通信,Air optical之类自由空间光(FSO)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即为其示例。因此,从广义的无线(Wireless)通信概念看,无线通信的宽带化与无线通信的宽带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宽带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中,包含大量高技术知识内涵,从系统结构、协议构造、编码调制、多址连接,至衰落对抗、检测处理、个人终端等诸多方面,集近代信号系统设计处理最新技术与基带、中频乃至高频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工艺、微机械结构工艺及纳米技术于一体,有大量技术创新的空间,并存在对应的知识产权经济价值。对此,中国的通信制造商、运营商、科研部门及投资商必须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外国朋友紧密“多赢”合作,以适应加入WTO后的电信新环境,快速发展中国的民族产业,满足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及加速外向发展,锐意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努力,为增强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为全球合作与全球技术进步积极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如明.论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与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和发展策略.中国无线电治理,2001,(10):4?10
2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治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2002,3
3 陈如明.信号、系统与高速无线数字传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陈如明,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通信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Fellow ),中国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信息产业部无线电治理局副局长,邮电部第4研究所及国家无委办总工,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董事。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多项一至三等国家、部级科技攻关、科技进步奖。1991年起享受国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非凡津贴。已发表中、英文论文120余篇,出版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在内的专著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