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自顶向下”和“由下而上”技术,实用地定义服务接口,并对其建模。
建立一个粗粒度的业务架构(可能是使用 UML 结构),然后基于业务优先级,依靠该架构填充服务。让服务的由下而上填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自顶向下业务架构的迭代式定义。
2. 在服务生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SDLC )中定义要害的检查点。
有三个推荐的检查点,分别是:需求检查(定义核心需求和完成 WSDL 草案时),设计检查(拟定 WSDL 和定义底层的实现方法时),和实现检查(完全实现并测试服务时,作为把服务部署到生产中之前的最后一个检查点)。
3. 把生产的服务当作软件“产品”来治理。
按照常规的进度,为交付和部署服务的新版本作好计划,这样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就能够预先感知到新功能。保持版本之间的向后兼容性,方便现有服务的消费者能够毫不费力地迁移到新版本。
4. 通过资产库把生产的服务交付给潜在的消费者。
UDDI 注册,对于服务的操作性动态绑定很有用,但是不适合开发级别服务的治理和发现。选择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支持多种资产类型的资产库,在它们的 IDE 中把资产交付给开发人员,并为治理资产的生产和消费提供高效的流程。
5. 跟踪每个项目实际的服务消费,以支持使用可溯性、影响分析和 ROI 计算。
基于项目的消费(可以上升到更高的组织层次)让企业能够从数量上计算,因服务重用而节约的成本,并确定服务版本变化,以及重新部署计划的后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