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进制兼容的角度来看,一个方法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方法的名称,返回值类型,参数,方法是否为static。改变这四个项目中的任意一个,对JVM而言它已经变成了另一个方法。
以“boolean isValid()”方法为例,假如让isValid接收一个Date参数,变成“boolean isValid(Date when)”,修改后的类不能直接替换原有的类,试图访问新类的isValid()方法只能得到类似下面的错误信息:Java.lang.NoSUChMethodError: Ticket.isValid()Z。JVM用“()Z”这个符号表示方法不接受参数且返回一个boolean。关于这一问题,下文将有更具体的说明。
JVM利用一种称为虚拟方法调度(Virtual Method Dispatch)的技术判定要调用的方法体,它根据被调用方法所在的实际实例来决定要使用的方法体,可以看作一种扩展的延迟绑定策略。
假如该类没有提供一个名称、参数、返回值类型完全匹配的方法,它就使用从超类继续的方法。由于Java的二进制兼容性规则,这种继续实际上在运行期间确定,而不是在编译期间确定。假设有下面几个类:
class Poem {
void perform() {
System.out.println("白日依山尽");
} }
class ShakespearePoem extends Poem {
void perform() {
System.out.println("To be or not to be.");
} }
class Hamlet extends ShakespearePoem { }
那么,
Poem poem = new Hamlet();
poem.perform();
将输出“To be or not to be.”。这是因为perform的方法体是运行时才确定的。虽然Hamlet没有提供perform的方法体,但它从ShakespearePoem继续了一个。至于为何不用Poem定义的perform方法,那是因为ShakespearePoem定义的perform已经覆盖了它。我们可以随时修改Hamlet,却无需重新编译ShakespearePoem,如下例所示:
class Hamlet extends ShakespearePoem {
System.out.println("连一支耗子都没闹");
}
现在,前面的例子将输出“连一支耗子都没闹”。但是,
Poem poem = new ShakespearePoem();
poem.perform();
这段代码的输出结果是“To be or not to be.”假如我们删除ShakespearePoem的内容,同样的代码将输出“白日依山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