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前,万兆以太网标准正式颁布。
10个月间,万兆交换技术相继被应用到各大以太网主流设备商的产品中。
才是新芽吐绿的万兆商用市场,转眼间已经发展得花开四处。掐指算来,无论是久被期待的思科、网捷、极进,还是初露峥嵘的Force10、华为、港湾,凡是可以想见能够在万兆领域一试身手的厂商,已经全部到齐,并且在其产品设计上也是各有特色,甚至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枝头春意闹”的气象代表着万兆交换机产品的飞速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万兆技术的“花”虽然开了,但产品的“果实”尚未成熟。关于万兆交换机产品及其应用,还有一些分歧和悬念需要得到解释。
得了“万兆”的名,
丢了交换机的“实”?!
“万兆交换机”首先应该是个“交换机”!
思科(中国)公司产品市场经理方斌说:“当不少厂商公布推出万兆以太网交换机产品时,它们是否还记得这个‘大盒子’不仅要具备万兆的端口,更应该是个交换机?”方斌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万兆交换机”只是在面板和背板上具备了万兆端口,但它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多层交换机。作为一个多层的交换机,应该很好地支持2、3层的协议,至少支持IP协议和简单的服务。同时,万兆交换机应该承载业界对交换机一贯的期待,例如冗余度、3秒状态切换、可靠性、安全性等。假如上述这些功能和性能达不到要求,万兆交换机就无法作为网络的核心设备来承担全网的稳定性。
另外,万兆交换机必须遵循交换机今后的发展需求。因此万兆交换机必须能够支持智能服务,例如对MPLS的硬件支持、对IPv6的支持以及对组播的支持等。
提到交换机的智能化,有的厂商认为,万兆交换机的性能不能做统一要求,应该根据其应用的环境做具体设计。例如,不久前RedWare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4至7层交换机Application Switch III,它是针对应用层高速交换设计的,它所解决的是快速存储、Web检索等网络上层应用,因此它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当然,大多数做3、4层交换的厂商则会怀疑:这款产品究竟是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交换机?它能否做到每层“线速”转发?
NP和ASIC,哪个更好用?
在关于万兆交换机产品的描述中,经常会看到“采用网络处理器(NP)3层结构设计”或是“采用全新的ASIC芯片设计”等。究竟哪种设计会使产品更好用?
Force10大中国区总经理张传国先生说:“尽管我们采用ASIC芯片来做产品,但其实这两种技术各有特点,并不能区分绝对的好坏。”
通常,应用于相对边缘的、注重对网络应用和服务支持的万兆交换机,采用NP比较合适,因为NP是三层结构――硬件、操作系统、协议软件。它的特点是比较灵活,操作系统和协议软件都可以进行修改,因此适用于需要根据网络业务变化而不断调整交换机策略的环境。RedWare的AS 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也有不成功的企业。曾经有一家名为Procket的美国公司,一直是采用NP来做交换机的处理平台,但由于设计周期太长,而使其在万兆交换机领域失利。
与NP相比,ASIC芯片是两层结构,操作系统是固化在芯片上的,只在上面写协议软件即可,这种特点使交换机的性能相对稳定、成本更低。思科的新一代Catalyst 6500就使用了11种新型ASIC,并且将一些智能服务也由硬件来实现,这是思科对其万兆交换机引以为豪的一点。
在我国的网络厂商中,万兆走在前面的应该是华为和港湾。这两家厂商也是各执观点。华为的万兆交换产品采用的是NP技术,其理由是保证产品的灵活性;而港湾似乎更倾向于ASIC,对于小集成度芯片加紧投入,并且购买了商用芯片作为其核心交换平台。
有业内技术专家认为,华为在ASIC方面的核心开发能力还不是太充足,因此暂时选择NP;而港湾购买第三方厂商的芯片,可能会由于芯片不成套而造成进行功能集成时受到限制。目前,实力强一些的厂商大都采用ASIC,除去技术层面的考虑还另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可以控制下游厂商,在万兆产业中占主动地位。
万兆“提速”绝非易事!
当许多厂商刚刚推出自己的万兆交换机时,网捷公司在3个多月前就推出了其第二代产品。它是一个双端口万兆以太网模块,使用了基于Xenpak、可热插拔的光纤接口,在一个单一插槽内可得到双倍密度的万兆以太网连接性升级。
极进与网捷的思路比较相似,产品功能也水准相当。但是,业内对于这两家的产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它们不是“真正的万兆”,理由是这类产品虽具有万兆接口,但其背板只有8G; 而且在美国Networking World等机构的评测中,最大包情况下的速率是7.8xG或7.9xG。
可见,以太网交换机速率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从千兆到万兆,绝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但业内也普遍认为,敢于参加测试,证实了网捷和极进的勇敢与老实。
据了解,在推出Catalyst 6500万兆交换机之前,思科曾经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来专门研发万兆产品,但由于启动周期太长,影响了公司整体的发展,该计划被砍掉了;于是,思科将其对万兆的开发转回到传统的Catalyst系列上。
这再一次引起了业界对万兆以太网交换机的关注。思科实现万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提升晶振频率来实现,但这就使人产生一个疑问:晶振是自适应的,假如为了实现投资保护,而不更换旧的板卡等设备,网络处理的速率会不会自适应到原有板卡的频率,那么万兆的速率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吗?
Force10提出,万兆的要害在于交换矩阵的容量、背板带宽以及包处理能力等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都不能保证交换机是“万兆的”。因此,Force10将其万兆交换机的这三个要害参数做到了1.6T、1600G和1.2T。
作为对一个商用市场应有的要求,花开是不够的,用户要的是果熟。在这种情况下,最先让自己的万兆交换机做到相对成熟的厂商,必然会强占新一轮以太网市场竞争的先机。
以上我们仅仅讨论了万兆交换机从技术到产品演变过程中的种种争议和坎坷,而万兆产品即使成熟,其走向大规模应用的历程也同样面临诸多考验。目前,万兆产品大多应用在高性能计算等对交换速度要求比较高的领域。一方面,一些万兆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给业界带来了若干欣喜,另一方面,一些问题仍在困扰着万兆产品供给商和用户:究竟谁需要万兆产品?他们愿意承担因此而带来的投资增加吗?万兆产品的性能和优势经得起考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