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SI对FC是一种威胁吗?
今年上半年最终定案的iSCSI(一种存储协议,很多人认为它是光纤技术的掘墓人)来势汹汹,甚至有厂商认为,当万兆以太网普及以后,iSCSI就能够成为FC(光纤技术)的替代者。作为在SAN(存储局域网)交换机领域中最大的供给商,博科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该公司技术总监司马聪博士说:“iSCSI的作用仅仅是将那些对可靠性与性能要求不高的设备连接到SAN中去,是SAN的补充。目前,SAN的主体仍然是FC技术。”
eWEEK:在FC交换机的端口速率发展方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首先发展到4Gb,另一种是直接发展到10Gb,您更倾向于哪种说法?
司马聪:这个问题在业界已经有了很多讨论,看起来更有可能是一步实现到10Gb,而不是中途经过一个4Gb。我个人并不认为会真正出现基于4Gb端口的FC交换机,博科在产品线上也是如此规划的。另外,基础厂商,比如安捷伦,今年7月已经在日本展示了他们的10Gb的Transceiver(收发器)。既然基础装置都已经出现了,那么FC交换机应该会往10Gb的方向走。
eWEEK:SAN的安全日益成为目前的一个关注焦点。那么,从FC交换机的角度,怎么来消除SAN中的数据可能被盗取或被破坏的威胁?
司马聪:SAN的安全问题确实是目前的一个关注点。SAN的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可以从SAN的原型说起:SAN的原型是通过SCSI连接的十几台存储设备,并且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2m的一个小系统,这个系统放在一个上锁的小屋里就已经很安全了。
但现在,SAN的规模可以做的很大,最初的设计就可以连接到10km。事实上,在地球上的任意两点之间做SAN之间的互连都是可能的,这就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实际上,博科在去年已经在市场上推出了Security Fabric OS。
使用这个产品以后,能在很多层面实现安全性。以治理层面为例,从服务器进入到Fabric,这其中就有很多安全措施。未经过授权的HBA (主机总线适配器)插入到任何一个FC交换机上的端口都会被拒绝,该HBA对应的服务器也就无法连接到SAN上。博科的FC交换机本来是互连性非凡好,只要插入到SAN中就可以自动成为该SAN中的一部分。加上Security Fabric OS以后,新加入的FC交换机也需要经过认证才能融合到SAN中去。
eWEEK:您是怎么看待刚刚在FC交换机上所出现的智能化潮流的?
司马聪:FC交换机的智能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FC交换机决不仅仅是一个把服务器与存储设备连接起来的简单设备,它实际上要解决互连问题、Fabric(即SAN)的治理问题,直到存储的治理问题,这都需要交换机有很强的智能。例如,在一个大的SAN的一个端点到另一边的另一个端点如何选择最优路径就需要FC交换机具备最基本的智能。另外,如何监视每个端口上所连接的存储设备的性能,该端口所连接的存储设备被网络上的哪些设备读取过等等,这些端到端的性能监测功能也是智能化的一方面。此外,对整个网络的智能化治理,对整个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等等,这些都是Fabric的智能化问题。目前,博科在智能化方面的努力方向就是怎样通过Fabric来进一步治理存储,把存储虚拟化的功能放入到Fabric当中。
eWEEK:由于增添了更多的智能特性,是否导致FC交换机会变得越来越昂贵?
司马聪:加入了存储虚拟化功能的FC交换机要比目前的产品贵是有其道理的。过去,用户要完成存储虚拟化,必须购买一个大服务器,在这个服务器上需要配置相应的软件与OS,这些都需要消耗相应的预算。但假如采用具有存储虚拟化功能的FC交换机可以节省这些费用。因此,不是说能提供虚拟存储化的FC交换机比目前的FC交换机贵多少,而是说它要比目前的FC交换机、服务器、软件、OS等的总价便宜多少。
eWEEK:除了智能化,您认为FC交换机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还有什么?
司马聪:应该还包括降低端口价格、提高端口传输速度、支持多种协议等等。所谓的支持多协议,不仅是支持iSCSI,还包括FC Over IP等。需要指出的,iSCSI与FC Over IP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把低端服务器连接到SAN上的一种手段,它对于长距离连接并没有太多的贡献。而FC Over IP是通过IP通道进行FC的远程容灾。此外,还有存储的虚拟化。
eWEEK:刚才您提到了FC交换机也需要支持iSCSI协议,您是怎么看待iSCSI与FC这两种技术的前景的?
司马聪:iSCSI技术最初的设计目标就是代替FC技术,并且在该领域投入的厂商非常多。iSCSI的发展也经过了两个步骤,第一步就是为IP设备(例如网卡)配上iSCSI驱动,与软件配合,形成一个IP SAN。很快,业界就发现这么做行不通,整体性能无法达到实用标准。为克服这个困难,就提出了TOE(TCP/IP卸载引擎)概念,将过去很多由软件实现的工作转由硬件芯片实现,并在1~2年后推出了样品。但是,研发出来的芯片的晶体管数量非常多,比同样功能的FC芯片的晶体管数目多8倍,并且性能仍然比FC差一些。由于晶体管数目多,结构复杂,因此设计比较困难,最终的产品价格也不比FC设备低。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IP网的设计理念与实现手段与SAN所需要的并不一致,尽管在由软件执行的工作可以由硬件来代替,但它还是很难满足存储对数据传送、保存的要求,这个客观事实决定了iSCSI无法与FC直接竞争。这里有一个佐证,iSCSI的鼻祖――思科――这个原来期望用IP网统一整个企业内部网的网络设备供给商,也在去年收购了一家供给FC交换机的公司。这已经说明,iSCSI不能完全取代FC技术,它仍然有其局限性。
总体来说,SAN的主体在目前并没有变,仍然是FC。iSCSI的作用就是把那些对性能与可用性要求不高的服务器等设备连接到SAN上来。
本文首发于《每周电脑报》,文章版本和复制权属于《每周电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