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存储系统整合方案,就是将所有的组件一个个拆分开,该换的就换,该留的就留,最后再重新拼凑成一个整体,过程虽然比较痛苦,但是却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一个机会——而且,总比更换整套系统设备来得省钱吧。假如你所在的公司近期打算实施这样的方案,那就太巧了,因为接下来我就想向读者介绍三种可有效控制网络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简称TCO)的新兴技术:刀片计算(blade computing)、存储集群(storage aggregation)、iSCSI。
凡是选择在年初实施存储系统整合方案的公司,大多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已经尝到了“甜头”的企业,以前曾实施过整合方案,并发现这个方法可以大幅度地削减公司年度数据治理成本(当然,这类企业都满足以下条件:所有的治理人员、策略和流程都一步到位,存储系统处理数据的速度能够跟得上年底营销季节高峰期业务数据量的增长。);另一类是属于初次尝试整合方案的企业,希望找到一种低成本高可用性的存储技术。无论你的公司属于哪一类,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系统的存储空间利用率这么低?怎么才能规避“系统超负载”的风险?或者,最好就是能想出什么法子,将超负载的风险转嫁给系统供给商?
根据我以往曾亲手操办过数十个企业系统整合方案的经验,我觉得为了确保方案实施顺利,一定要先做好以下几项预备工作:
1、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存储技术专家;
2、制订一套信息生命周期治理方案;
3、进行网络存储分层化的分析;
4、存储服务质量评估;
5、确定一个存储系统使用模型;
6、分析系统的TCO。
其中,又以第六步“TCO分析”最为重要,它也是制定整合策略的重要依据。大多数存储厂商提供的系统整合方案,都建议用户以“GB/TCO”或“CPU/TCO”为度量单位,来计算或猜测实施整合计划后将会节约的成本,另外还有一些整合方案则建议用户从“分层存储体系结构”和“精简服务器数量”两方面来考虑降低TCO。某些更成熟的看法是推荐使用行业标准的商务性能,作为衡量整合方案是否成功的准绳。以电视生产厂商为例吧,做TV衡量应该要参照TCO/TV的取样率。上面介绍的3种整合方案,无一例外地都要拿金额作为通分的分母,这是跨越商务和IT产业的一种“语言”。商业与IT产业是相辅相承的,衡量一套整合方案成功与否,要害因素之一就是看它能否获得商业基础设施的支持,两者应该完全交融在一起。
制订好整合方案之后,接下来就该进入实施阶段了。首先,拆除系统中维护成本较高的旧设备,用价格比较低廉的高新技术设备替代它们。接下来就该进入正题了,也就是本文开头曾提到的三种新兴存储技术:刀片计算、存储集群和iSCSI。
一提起刀片技术,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服务器,诚然,刀片技术是目前主流的服务器技术,除此之外,该技术还便于实现存储设备的集中式治理。究竟在部署一套存储系统时,可不是单单购买一台刀片服务器就可以了,象网络交换机、SAN交换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各种技术组件搭配使用,构筑一个多元化的异构存储网络,创造公共的治理基础架构,可轻松实现商业应用程序的自动配置,并完成交叉平台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
在存储集群技术层面上,主要是指的是各种虚拟化存储技术,它们的出现,让存储系统变得越来越抽象化,直接导致用户的关注焦点从硬件设备逐渐转移到营运商所提供的存储服务质量上。这种技术的核心概念就在于将服务水平协议(简称SLA)引入存储服务的领域,成为配置存储资源和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向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存储治理方向迈出了第一步。SLA和存储技术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SLA已经融入到系统资源配置活动中,同时也和存储硬件绑定在一起。
另一方面,ISCSI是一种相对而言成本比较低廉的存储技术,存储系统的磁盘阵列是由价格较低的串行ATA硬盘构成,所以,它的价格是非常透明的。许多人看不起iSCSI,认为它的功能没有光纤信道存储系统来得强悍,也有一些人对这种技术的可靠性本身就持怀疑态度。但是,它的价格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iSCSI可被应用于分层存储解决方案中,用于存放一些非要害业务数据,目前10 Gbit的以太网端口已经被大量应用于数据中心网络,给二级存储设备供给商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总而言之,不妨将系统整合当成是一次将新兴存储技术应用于数据中心网络结构、提升存储服务质量、降低存储总成本的契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