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VD刻录机选购之我见

王朝other·作者佚名  2008-06-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前言:DVD刻录机卖点层出不穷

笔者最早接触DVD刻录机还是在2003年3月,那时的DVD刻录机的刻录速度最高还是4X的水平,如今这一速度早已经达到了16X的水平。可惜的是,DVD的接班人还远示成熟,因此当初那种CD刻录向DVD刻录平滑过渡的景象并没有再次出现(要知道2003年,CD刻录机还正处于黄金时期)。

但这种滞后也让DVD刻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后继无人时,厂商也必须将现有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DVD-RAM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杀入PC领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当DVD±R的速度已经到顶、DVD±R DL价格与DVD±R SL并不是等比例、DVD±RW的速度无法迅速突破的时候,DVD-RAM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厂商们的关注对象。几年前,大部分的用户不会去买带有DVD-RAM功能的产品,但如今,支持DVD-RAM读写的刻录机已经是市场上的主流,我敢说,假如蓝光产品能马上跟进的话,也就没有DVD-RAM什么事了。

另一方面,在DVD刻录时代的玩家数量,似乎也要比CD刻录时代多很多,对技术的追求也更加深入,网络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并由此也对厂商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意刻录曲线模式、刻录速度、刻录质量的时候,厂商也必然把精力放在“投其所好”上,这一推一拉,也在无形中促进着DVD刻录技术的发展。

目前,新的DVD刻录机上市的时候,往往都会苦苦寻找着自身的卖点,用户们也因自身技术实力的提高而对产品更加挑剔。那么,理性的看待产品的卖点,以及我们自身对产品所提出的要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否则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费力不讨好,这篇文章也就是想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注:有关DVD刻录机技术导购性话题,见本站的早期文章《DVD刻录机技术导购指南》

18X刻录:真的需要吗?

18X刻录是近一段时间内的热点话题,自浦科特(PLEXTOR)之后,三星公司也推出了支持18X DVD±R刻录的机种,NEC电子更是于不久前发布了支持18X DVD±R刻录的主控芯片,可以预见,18X DVD±R有可能会像DVD-RAM那样因为厂商的推动而逐渐流行,但这个功能对于用户来说很重要吗?笔者持保留意见。

在讲18X刻录时,我想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的概念,我们都知道DVD一倍速时的数据传输率是1.35MB/s,当16X刻录时,数据传输率为21.6MB/s,但光盘刻录速度的限制不在于此,而是受限于光盘的转速。目前,大部分的刻录机以CAV方式实现16X刻录,起始与结束的速度为6.6X和16X,此时标准的转速应为9200rpm,这比我们常用的SATA硬盘的转速(7200rpm)还要高,但SATA硬盘的盘径最大也就3.5英寸,可光盘则是5.25英寸,就盘体的材质来说,硬盘显然也更坚固(到了10000rpm或15000rpm时,硬盘的盘径更小,一般是3英寸),所以能达到9200rpm的速度,对于光盘来说已经相当不轻易了。

从电子元件的角度讲,数据传输率还可以更高,但光盘的转速假如再提高的话,对于驱动器和光盘都是危险的,当光盘质量较差造成旋转离心力不均时,就会有可能坏光驱。不过,CD-R光盘最高可以达到52X的刻录速度,此时的光盘转速就达到了10000rpm左右,所以DVD光盘在理念上也是可以达到这一速度,这也为实现18X刻录提供了可能。

某18X刻录机的刻录曲线,最高点达到了18X的速度

仔细观察上面的刻录曲线,我们就能发现从1.5GB往后,转速就开始逐渐提高,从10000rpm以下提升至10000rpm以上,以保证18X的刻录。就这一点可以看出,就转速而言,目前的马达水平完全可以满足18X刻录的需要。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主控芯片的情况。

刻录机的主控芯片的数据处理量并不是真正的数据传输率,因为进行刻录时要进行重新的编码以有利于光盘的刻录,具体的原理在这里不再多讲,有爱好的读者可以参见相关的文章。简而言之,DVD一倍速刻录时,编码后的主控芯片真实的数据处理量是26.15625 Mbits/s,16X的时候就是418.5Mb/s,18X的时候就是470.8125Mb/s,这就相当于给主控芯片超频了,因为目前除了NEC发布的18X芯片外,其他目前在用的主控芯片的处理能力均是按16X的速度设计,能不能稳定的支持418.5Mb/s以上的处理速度就要看芯片本身的素质了。此外,在18X刻录时,由于转速的提高,对于伺服控制芯片的能力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现有的芯片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超频使用。

不过,厂商之所以敢推出18X的产品,说明在芯片的选用上已经可以支持这样的速度,也就是说从马达的转速、伺服控制以及主控芯片的处理能力方面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刻录光盘呢?要知道刻录光盘使用的染料也是与刻录速度相匹配的,要想进行超速刻录,刻录机必须要有更好的激光功率控制能力,通过产生功率更强的激光以保证染料的响应速度。这此在“规范”之外的设计对厂商的开发实力将提出不小的挑战。

其实,光盘的超速刻录在4X光盘时代就有所体现,对于部分素质较好的4X光盘,可以超刻至8X甚至16X,因此16X超刻至18X也大同小异,但由于突破了传统的上限,所以付出的努力要更多。然而,这些努力的结果是不是就真的让人心动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刻录曲线图。

LG GSA-H10L刻录机的16X刻录曲线图

早期基于GSA-4163B的5163D外置刻录机的刻录曲线图

这是采用瑞萨(Renasas)主控芯片组的LG GSA-H10L刻录机的刻录曲线图,其实以往同样采用瑞萨芯片组的4163B、4167B也都和它差不多,以P-CAV方式进行16X刻录是LG目前采用瑞萨主控芯片的刻录机的一大特色(早期的4160B是Z-CLV,反正都有CLV的影子),从测试成绩上看,它的速度比上面那台18X刻录机更快,而5163D比H10L还要快,仔细对比就可以看出,5163D的起始转速更高,进入平台期比H10L也更早,因此将用时缩减到了5分20秒。

假如我们把H10L的曲线顺势延长(变成CAV形式)就可以看到,其最终的速度并不到18X,当然转速也没有那台18X刻录机的高。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不采用18X刻录,只要把16X刻录进一步优化,获得的效果要比18X更好。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初一些16X CAV刻录机还不如一些12X P-CAV刻录更快的例子。

另一方面,P-CAV的16X可以应对所有的16X±R光盘,但18X的刻录机则就比较“挑盘”了。比如PLEXTOR的PX-760A,据浦科特官方提供的资料,只有在使用三菱的16X DVD+R以及Maxell(麦克赛尔)的16X DVD-R光盘时才可以达到18X的速度,其他品牌的16X光盘均不能享有这一待遇。小结:18X刻录相对于16X在数字上的确更为诱人,在元件方面也基本可以获得保证,可是若仍以CAV方式实现18X刻录,在实际的速度表现上可能与传统的16X刻录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在与P-CAV方式的16X刻录机种相比,反而没有优势。假如你使用的片盘正好是18X产品所指定的,那么这种刻录机完全值得考虑,可假如不是,是否值得为它重新投资呢?虽然,这种盘片上的限制可以保证相应的18X刻录质量,但划不划算就看用户自己的如何考虑了。至少在笔者看来,若能做到18X P-CAV刻录可能才更有意义。

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要走进18X的领域,就像当初52X CD-RW一样,18X甚至20X将成为DVD刻录机最后的“疯狂”,当市场上都是18X的产品时,用户也就没的选择了……QQread.com 推出Windows2003教程 win2003安装介绍 win2003网络优化 win2003使用技巧 win2003系统故障 服务器配置 专家答疑

更多的请看:http://www.qqread.com/windows/2003/index.Html

盘标打印:LightScribe、LabelFlash还是PRintable Disc?

光盘的盘标打印功能是近年来新增的一个热点,虽然以前也有类似的技术出现,但声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随着NEC支持LabelFlash的刻录机的上市,三大盘标打印技术也就算聚齐了。那么这三者之间谁更诱人呢?

LabelFlash的出现,为光盘打印市场又多提供了一种选择

有关LightScribe(下文简称LS)和LabelFlash(下文简称LF)的原理,在此就不多说了,大家可参加相关的文章。双方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LS的打印层在光盘标签面的表面,而LF则在盘片的中间,所以LF只能用于DVD刻录盘,而DVD光盘的结构就是两张0.6mm基板相拼合而成,LF打印层就位于两个基板的中间。这意味着,LS可以方便的应用于CD-R、DVD±R、DVD±R DL甚至未来的HD DVD与BD光盘上。LF则只能用于DVD±R,虽然联合开发LF的NEC表示,可以在双层光盘中加入LF打印层,但目前仍在探讨中,笔者认为要做这点不是不可以,但技术难度很大。

在打印时,LS是通过激光在打印层上打孔的密集程度来表现灰阶,而LF则是通过激光照射非凡的染料层来控制其透明度的变化,以表现灰阶,双方都宣称可以达到256度的灰度。

LS工作时使用的是780nm红色激光,也就是CD所用的激光,而LF工作时用的650nm红色激光,这是DVD所用的激光。也就是说,LS工作时将耗费光驱的CD光源寿命,而LF则耗费DVD光盘的寿命,至于光头,由于使用同一物镜,消耗都差不多。

由于LF使用了波长更短的激光作为打印手段,所以其可以得到更高的打印精度,NEC的资料上宣称是1000dpi,LS的打印精度则为600dpi,相对较低。

LF除了可以在光盘打印层上打印,还可以在光盘的记录层上打印图案,但打印过的地方就不能再记录数据了,因此一般是在刻录好数据的区域外圈进行打印,这一功能的是否实用就看个人的需要了。

相同打印质量设置的情况下,LF的打印速度要更快一些,不过LS自从1.2版光盘上市以后,打印速度也明显提高,最高质量打印的用时缩短了6分钟,与LF的差距已不太明显。

由于LS的打印层在光盘的表面,从理论上讲,LS的打印层抗磨损能力肯定不如LF,不过假如不刻意去磨损它,LS打印层也并不是弱不禁风。

LF刻录机并不需要额外的元件予以配合,只需要具备相应的Firmware即可,但LS则需要刻录机在光头四周加装盘面定址元件以保证LS打印时的寻址,因此假如硬件配置相同,用户能通过刷新Firmware的方法,让自己的刻录机支持LF,但LS功能就不能通过Firmware升级而具备。

LS 1.0与1.2版之间打印速度的比较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来看看LF与LS的打印效果。

LS的打印效果,上为DVD光盘,下为CD-R光盘

LF的打印效果,上为盘标面打印,下为数据面打印

这是灰度质量的对比图,按“草稿、普通和最佳”质量(每张图的由下至上)测试三次

从左至右,分别是按“草稿、普通和最佳”质量对每种光盘进行打印的效果

从打印的效果来看,LF的确在精度上比LS更强,细节表现更好,但由于LF是靠透明度来体现灰阶的,所以图像的可视度要差于LS,一般要斜对光源,才会有比较好的显示效果,假如角度合适甚至有淡彩的效果。相比之下,LS的可视度要好,不过因为DVD光盘在中间有一个隔离层,使其与打印层之间有一明显的透明层,让DVD光盘的打印效果看上去不如CD-R更清楚,但这也是正常现象。

目前,LF的最大问题就是光盘的供货,相比于三菱/威宝对LS的支持,富士胶卷对LF的支持似乎还不能惠及中国大陆市场,LS的光盘要更轻易买到。虽然中国台湾的光盘大厂铼德已经得到了LF的授权,但出货时间还不确定,所以在中国大陆市场使用LF的确是个问题。另外,在标准的发展性方面,LF也处于下风,LS的彩底版已经推出,未来还将向彩色打印发展,而LF现在还没有类似的未来发展蓝图。

彩底的LS光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因此,就现在中国大陆市场而言,就可用性角度,应首选LS,虽然打印精度不及LF,但有CD-R可供选择,相信现在制作歌手mp3专辑的用户不在少数,而在这类专辑上打印上歌手的图片还是很受欢迎的。

然而,双方目前都有一个先天性不足,那就是不能进行彩色打印,LS计划在未来可实现很有限色数的打印,可我们不能指望它可以达到彩色喷墨打印机的效果,所以目前假如想享受这种全彩的盘标,就需要关注第三种打印技术——可打印光盘(Printable Disc,简称PD)。

PD的原理就是在光盘的表面覆盖一层专门应对喷墨打印的介质,能强力吸附墨水,以保证打印的精度与效果。而且,对于广域可打印光盘来说,其打印介质可以覆盖更大面积的光盘表面,以更好的展现打印的主题。

除了三星·派乐士之外,还有威宝的PD在市场上出售,价格在3-4元左右,与LS光盘的价格相差不多

注重光盘中心位置与LS和LF光盘的对比,可见广域PD的可打印面积更大

这种打印效果是LS与LF目前所望尘莫及的

PD的打印速度也很快,想想现在的喷墨打印机的速度就知道了,光盘的面积可比A4纸小多了。PD打印层的抗磨能力虽然比不过LF与LS,但一般使用并没有任何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可能在防水性与抗光照方面比稍差)。而PD现在最大的限制在于可打印光盘的打印机的普及程度上,虽然佳能、HP、爱普生(EPSON)都有这类的产品推出,但型号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爱普生的型号更多一些。小结:就现在的情况看,假如仅仅为了打印一个可看的盘标,LS现在已经够用了,假如日后LF的光盘供货不是问题,那么在DVD方面,LF才有可能变成首选,单就打印效果来说,LF肯定要好于LS。但这也要看用户的喜好,比如有人就是喜欢LF深蓝色的背景,但有人也喜欢LS淡黄金色背景所衬托出的怀旧风格。但假如你已经有一台支持光盘打印的打印机,那么我建议更多的关注一下PD,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自动写入策略真的管用吗?

写入策略是很多厂商与刻录机玩家都在谈论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对写入策略的熟悉层面局仅限于OPC(最佳功率控制,相关介绍见本站早前的专文),因为在刻录曲线上,它比较轻易体现出来,但是对于刻录本身而言自OPC并不是写入策略的全部。严格的讲,写入策略包含了两大部分:时序控制与激光功率控制。当OPC已经被广为人知的时候,厂商也将注重力集中到了前者,争取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并领先于他人。

自动写入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指刻录机自己有一套学习机制,可以自动的根据盘片的实际情况调整写入策略,这个策略就包括了上面的两大方面,当然,OPC已经相对成熟,所以自动写入策略更多的是调整刻录时的激光动作时序。这一功能若能顺利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刻录机的盘片兼容性,以及最终的刻录质量。

目前市场上几家厂商所推出的几个自动写入策略技术,都是通过刻录机本身对光盘的实际勘测,来即时调整激光照射的功率与时序控制参数(这就是Firmware中早已入的相应盘盘写入策略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而并不是通过检测光盘的盘码(Media Code)来取得对应的写入策略(早已存放在Firmware中的)。有关刻录光盘盘码的问题,请参见相关的专文介绍,在此就不再具体说明了。

在刻录机的Firmware中,保存着这样一个列表,不同的光盘Media Code对应不同的写入速度和写入策略

当光盘厂商研制出新的刻录光盘时,一般都会向主流的刻录机厂商发送测试样品,以希望刻录机厂商在编制Firmware时,给自己的盘片予以支持。反过来,刻录机厂商也会不断的接受新的光盘样品进行测试,以保证自己的刻录机有最好的盘片兼容性。但是,有两个问题让刻录机厂商防不胜防:

第一:盘片厂商的生产工艺的改变或调整。比如8X的盘片,已经推出多年,但厂商的Media Code可能仍只一个,刻录机厂商所检测的可能是第一批盘片,但在以后几年中,若盘片厂商改进了生产工艺、染料,或是在某地开设了新的工厂,就有可能造成盘片特性的改变。那些规模较小,品控不是很严格的盘片厂商,就很可能出现同一Media Code的光盘,但品质有较大改变的情况。可是,对于刻录机厂商而言,并不能随时检测到这种可能的改变,但若仍用原有的写入策略来应对这些特性已经改变的盘片,写入质量就会下降。

第二:盗码盘的出现。每一个DVD光盘生产商,在理论上讲都应该在DVD论坛备案,并申请唯一的Media Code用于自己的光盘产品,但有些光盘小厂为了省钱省事,就会盗用市场上口碑较好的光盘盘码,比如在发烧友中口碑极佳的日本太阳诱电公司(TY),就是被盗用盘码最多的厂商。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刻录机仍然按Firmware内部的记录去对应,那么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说,许多厂商都推出了实时的OPC技术,比如明基的WOPC,它那在刻录时表现出很“难看”的曲线不就是一直在做调整吗?应该可以应对突发的情况呀。事实上,这种OPC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及时修正原Firmware写入策略所不匹配的地方。不过,对于品质较差的产品,WOPC的作用仍然有限。这是因为初始的功率已经根据原先的写入策略定好,而且写入的激光脉冲时序控制也设置好了,这对于刻录品质也相当重要,WOPC这类的技术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可若当初始的功率和时序控制就是错的,那么WOPC的作用也就相当有限了。下面,我们通过一张写入策略的示意图来进一步说明。

标准的写入策略时序图,Po代表最佳写入功率、Pe代表擦除功率、Pb代表基准功率,三个不同的颜色坏代表了写入数据时三个不同的阶段

在一个标准的写入策略中,有三种写入脉冲,第一就是顶点脉冲(Top Pulse),当数据脉冲的首沿到达第两个时钟周期后(这个时钟是信道脉冲时钟,单位为T,DVD一倍速时,T=38.23ns,16倍速时T=2.389ns)开始,持续时间为Ttop(上图中的灰色区域),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多脉冲(Multi Pulse),它于记录数据的尾沿处结束,每个脉冲的时长为Tmp(上图中的淡红色区域),之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冷却脉冲(Cooling Pulse),其时长为Tcl(上图中的淡蓝色区域)。

上图中,表示的在写入一个8T和3T时长的数据时的写入策略。显然这就是涉及到了Ttop、Tmp和Tcl三种不同时序控制,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对于每种盘片来说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它们也是DVD刻录时最重要的三个时序(在DVD刻录时,并不是只有这三个时序参数,但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下表就是有关Tmp的写入策略代码说明:

表中的T代表信道脉冲的时长,视刻录速度的不同而不同

WOPC可以校准最佳功率值,但对于Ttop、Tmp、Tcl的校准则基本没有帮助。所以并不算是完整的写入策略的优化技术。相比之下,各厂商的自动写入策略优化技术则在时序优化方面进行了自己的尝试。

当打开自动写入策略优化功能时,刻录机将不再考虑盘码是什么,而是进行实实在在的在光盘的功率校准区试刻进行相应参数的检测。在DVD-R的规范,这个区域称为(PCA、Power Calibration Area),在DVD+R规范中,这个区域分为光盘内侧测试区(IDTZ,Inner Disk Test Zone)和光盘外侧测试区(ODTZ,Outer Disk Test Zone)。DVD-R的PCA容量为7088个扇区,而DVD+R的IDTZ和ODTZ各为16384个扇区。

在测试过程中,主控芯片将记录测试后得到的最佳功率和相应的时序参数,这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功能。从理论上讲,当写入策略生成后,再配合实时OPC技术进行后面刻录,就可以保证应有的刻录质量了。因此这种自我学习的写入策略自动生成功能,的确可以有效应对未知或是盗码盘片。不过,在现实的使用中,对于Firmware已经支持的正规盘片(不是盗码盘),厂商们并不建议打开自动写入策略,因为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究竟几百块钱的刻录机所使用的芯片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不可能与实验中专门进行盘片分析的仪器更好使,要不光盘与刻录机厂商也就没必要花大价钱添置那些光盘测试仪器了。只有当碰到未收录进Firmware或使用盗码的盘片时,这一功能才会发挥最大的效力。

从原理上讲,自动写入策略的立意是很好的,假如能切实发挥作用的确是很有用的。从国内外媒体(包括我们)的试用情况来看,自动写入策略虽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于某些盘片来说,可谓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综合的表现并不是十全十美。这是因为盘片的特性千变万化,起始的参数校准,并不能确保全程的刻录效果,更何况依靠本身的芯片处理能力,能否在有限的校准区内完成参数的调校还是很难说的,尤其是碰到极为低劣的盘片,自动写入策略也基本是回天乏术。

在一些刻录论坛的讨论中,我们也会发现对这类写入策略优化功能的探讨,有些人就会抱怨它并不能做到100%的有效,当然100%是肯定不可能的,但假如用户对这一功能的信心无限扩大就会比较危险。厂商们对这类技术的态度基本也是比较务实的,对于很次的盘片,也明确表示了“可能会无能为力”。当媒体进行测试时,假如100张盘片赶上一两张这类的盘片,会觉得不算什么,也许会说不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几,可假如是一个用户正巧用到这类的盘片,对他来说是100%的损失。这个道理,用户一定要明白。

小结:实话实说,自动写入策略的确是有效果的,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刻录机的盘片兼容性,以前刻录质量不高的盘片很可能因此而大幅度提高质量,以前不能刻录的盘片很可能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世上没有万能的东西,产品和技术都是如此。假如用户盲目的认为,有了自动写入策略,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低价低质的盘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好象汽车上所用的ABS防抱死系统,有了它只能说是提高了在湿滑路面上刹车时对车辆的控制能力,而不能说有了它,碰到什么紧急情况都会高枕无忧。刻录质量说到根本,主要还是看盘片的质量,因为刻录机永远是被动地去迎合盘片的特性,主动权永远在盘片手里,所以为了自己的数据安全,还是尽量选择质量好的盘片,至于自动写入策略——就当作一是种应急手段吧(比如手头上的确没有好的盘片可以使用)。

QQread.com 推出Windows2003教程 win2003安装介绍 win2003网络优化 win2003使用技巧 win2003系统故障 服务器配置 专家答疑

更多的请看:http://www.qqread.com/windows/2003/index.html

追求更低的刻录速度有必要吗?

虽然光盘刻录的速度一直在提升,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发烧友在感叹,能以低速刻录光盘的刻录机越来越少了。有的人甚至以可最低刻录光盘的速度作为选购时主要的参考指标,尤其是CD刻录,这可能会让不少初学者感到很困惑,我追求的是16X DVD与48X的CD刻录,他追求的是4X甚至2X的DVD与CD刻录,有必要吗?

其实,对低倍速的追求,是源自于对刻录品质的向往。熟悉刻录原理的人都明白,在光盘刻录时,光盘是不停旋转的,光头从内圈向外圈逐渐移动,假如是CLV刻录方式,光头的数据流量是恒定的,而由于越向外的周长越长,为了保证信息点大小的统一,越靠外,光盘的转速也就越低。假如是CAV方式,那就是转速是恒定的,但光头的数据流量将越来越大,因为同样转速下,外圈经过的距离更长,要保证信息点大小的一致,数据量也就要越来越多。

从理论上说,假设光盘的生产质量过硬,染料涂层在任何一点都是均匀且一致的,那么CLV要比CAV刻录起来更轻松。因为即使不加入针对光盘质量的OPC(最佳功率控制)因素,CAV也要面对自己本身逐渐提高的激光功率的问题。因此,在保证刻录质量方面,CAV反而要比CLV难度大。但CLV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起始转速会很高(因为内圈的周长更短,需要更高的转速保证数据传输率),若实现16X的CLV刻录,起始转速得达到20000rpm,这是不可能的。不不定期,DVD一般在6倍速时仍可以用CLV方式刻录,而CD-R/RW的可用CLV刻录的速度更高,从这点来说,低倍速刻录往往就是指CLV刻录,在理论上要比高倍速有助于保证刻录的质量。

CLV刻录曲线,传输率恒定,但转速从内圈向外圈逐步降速

另一方面,光盘转速越高,对周边气流的扰动就越大,反过来这些扰动的气流也会对光盘旋转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光盘自身在旋转时也会产生离心力,转速越高,这种离心力也就越大,但假如光盘质量好,这种力也会均匀的抵消,因为向各方向的力是一致的,但假如光盘的质量不好,材质不均匀或圆心不精确,高速旋转时对稳定的破坏力就会越大。内因与外因加在一起,转速越高的时候,光盘就会越不稳定(也就是会产生所谓的振动),这也是为什么到高速刻录时代,驱动器厂商都会在如何保证光盘稳定旋转方面下很大功夫的原因。

就刻录质量而言,光盘的不该有的振动,必将影响刻录时激光在光盘表面上的定位,从而影响到信息点位置的准确性,这个准确性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刻录质量参数——Jitter。Jitter可以理解为时基误差,大意是指光盘上的信息点的位置(起始点与终结点)与应该所处的位置之间的偏差,这种偏差就是因时序的错误而造成的(振动肯定会影响在某一时间点激光照射位置准确性)。上文已经讲到,写入策略中控制的时序参数将会影响到Jitter,而光盘本身振动同样也会影响到Jitter,但这是写入策略所弥补不了的。

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发烧友会极力追求低转速刻录的原因了吧。有些厂商也会在其发烧机种中加入更低转速的选项,比如雅马哈经典的F1 CD刻录机,就可以提供最低1X的刻录速度。有人可能会说,这么低的转速,刻录机也不见得会控制得好吧。其实,刻录机在CLV状态下,控制转速一般会依照光盘上轨道的抖动信息做出响应,以精确控制马达的转速,要知道CD-R/RW、DVD±R/RW、DVD-RAM的刻录轨道都以固定的频率抖动——使用一个专用的控制算法,即可以通过扫描光盘上的抖动信息来获得转速控制信息,因此,让马达以CLV方式在低转速下工作并不是难事,而且在播放CD与DVD节目光盘时,驱动器也都是以1X CLV方式工作的。目前,很多盘片都标称从1X到最高倍速都是支持,但大多数DVD刻录机只提供到4X甚至6X的刻录选项,CD-R方面最常见的下限则是16X,之所以会这样,笔者认为可能是出于写入/控制策略设定的繁杂性与必要性方面考虑的,并不是技术本身做不到。

但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来了,那就是光盘的质量,假如光盘的质量不佳,轨道信息不精确,传给刻录机的信息也就是有误差的(在播放光盘时,这些抖动信息是不需要的)。而且,光盘记录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是染料及相关的涂布工艺)也有一个相对更为适用的速度范围,对于某些低档光盘,也不见得是速度低就肯定好,有读者在《存储时代》论坛反应,某些高倍速DVD盘片在低速刻录时,质量反而下降很多。因此,当我们十分关注驱动器的低速刻录的能力时,也不要忽视了光盘本身的素质。

三菱公司为专业音乐工作者而开发的音乐专用刻录CD-R光盘——Green Tune系列(售价达40元人民币),通过光盘标签面的泡沫状涂层,来从光盘自身降低振动的干扰,确保获得更低的Jitter。同时,它还采用三菱为其开发的高可靠性性超级Azo染料以及光盘高精度成形技术,轨道控制信息更精确、数据保存更为持久、盘片变形率也降至最低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低速刻录对哪些应用更为有用。低速刻录主要就是为了降低Jitter,Jitter固然重要,但在ECC(错误校验)比较完善的数据光盘规格中,Jitter大小对数据正确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不超出标准太多,一般不会影响到数据的正确读取。不过,对于CD-Audio光盘,Jitter的影响就不可忽视了。数据CD光盘与DVD都有较为完善的ECC/EDC机制,并且是以文件形式保存内容,但最早的CD-Audio标准只有底层的C1与C2编码的纠错,所以相对来对受Jitter的影响更大,同样幅度的Jitter偏差也更轻易引起CD-Audio数据本身的错误。但最重要的是,CD-Audio的数据本身并不是传统的文件,虽然也是数字记录的格式(那些说CD上记录的不是数字信号的人可以为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每个CD机上都会有一个DA解码器?),但其与时基的关系更大,Jitter较小时虽不会影响数据的正确性,但会造成音色上的变化,就这点来说也是一种失真的体现,是音乐发烧友所不能容忍的。

许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我的CD光盘复制一遍后,音色就会有变化?质量测试结果也没有C2错误呀。其实,对于CD-Audio来说,有Jitter并不代表数据就会有错误,只是代表了数据出现的时间与实际应该出现的时间之有所偏差。在播放CD时,是一种“流”的方式读取音轨,这里要引入时间的概念,当音乐数据本身没有问题,但假如某一音符出现得早或晚时,在音色上肯定就有变化了。这就是Jitter对音色产生影响的原因。数据CD没有时间的概念,早读出来和晚读出来都一样,只要Jitter没有大到影响读取时RF信号的波形等级(3T-11T),就不会出现数据错误,当然也谈不上所谓的“音色变化”了。

Jitter较大时(上),将会影响到音乐回放时的时基准确性,而Jitter较小时,就会让音符出现在更准确的时间点上。为了降低Jitter,降低光盘转速是方法之一,有的厂商会开发专用的技术在刻录过程中进一步降低Jitter,这方面比较闻名的就是雅马哈的AudioMASTER小结: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更低的转速对于刻录CD-Audio光盘的意义更大,对于刻录数据CD与DVD来说,并无必要。从理论上讲,单从刻录机角度而言,更低的转速肯定能获得更好的刻录质量(也就是Jitter表现),但我们不要忘了刻录操作是刻录机与刻录盘共同完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不能说刻录机能以更低的转速刻录就OK了,此时也必须考虑盘片的素质与其最佳的刻录速度范围。假如为了刻录高品质的CD-Audio,既然已经为了寻找低倍速刻录机费了不少功夫,那么也就不要忽视CD-R的品质,否则就有些顾此失彼了。

QQread.com 推出Windows2003教程 win2003安装介绍 win2003网络优化 win2003使用技巧 win2003系统故障 服务器配置 专家答疑

更多的请看:http://www.qqread.com/windows/2003/index.html

光盘质量测试与光驱读盘能力

随着用户们对光盘刻录质量的不断追求,也更喜欢那些具体所谓的“光盘刻录质量测试”的刻录机,这种功能不光具体很强的“实用性”,也会让不少人感觉到了它的“娱乐性”,而很多人也都对这个功能,乐此不疲,甚至把自己当成了测试人员,在论坛里与他人分享某刻录机在盘片兼容性方面的感受。

目前,能进行质量测试的软件主要有四种,针对建兴光驱的Kprobe,针对Plextor刻录机的PTP,针对大多数光驱产品的CD DVD-Speed与DVDInfopro,其中,由于历史更悠久,名气也更大,CD DVD-Speed最受欢迎,虽然DVDInfopro在这方面与它差不太多。显然,假如你用的建兴的光驱,最好用Kprobe,PLEXTOR的刻录机也最好用PTP(这个软件在质量测试方面的功能可谓是最强大的),而其他的比如三星、先锋、索尼、NEC、明基、飞利浦等等,就只能用CD DVD-Speed或是DVDInfopro了。但某些采用其他芯片组(如松下、瑞萨)的产品,可能连这两者都用不了。

以前我们知道,有些采用MTK芯片组的产品,也可以用Kprobe,但精度就很成问题,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CD DVD-Speed的身上,虽然它支持很多种型号的光驱,但相对最精确的就是采用飞利浦芯片组的光驱产品(有些明基的光驱使用的并不是飞利浦的芯片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媒体都以明基或飞利浦的刻录机做为质量测试平台的原因(编注:后经一些读者反应,部分新出的飞利浦品牌的光驱对CD DVD-Speed的支持并不好,看来CD DVD-Speed的最佳白搭应该限定于基于飞利浦芯片组的明基光驱,在此感谢读者们的积极反馈,而下文中的飞利浦系也限定于采用飞利浦芯片的明基光驱)。

基于飞利浦芯片组的光驱是CD-DVD Speed质量测试的最好搭档,支持所有的测试项目,得出的结果也相对更为精确

同样的光盘,在NEC的刻录机上得到的结果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这里面就涉及到不少因素,比如测试时的读取速度/方式、光驱本身的读盘“特性”等等

在这里,我想谈谈CD-DVD Speed质量测试结果与它的得分问题,很多人在比较时会在意PIE/PIF的平均数,但对于一个光盘来说,影响到读盘表现的并不是PIE/PIF平均数,而是它们的峰值数,比如A盘片的PIE的平均值是10、PIF的平均值是1,B盘片的平均PIE是15、平均PIF是1.5,但A盘的PIF峰值是20,而B盘的峰值PIF是4,那么谁的质量更好呢?显然是B盘,虽然它的错误总数要比A盘多,但可能就是那个PIF峰值就会影响到A盘在某些设备上的读取兼容性,这也是CD-DVD Speed质量评分的一个原则。当PIE的数量与峰值在一定的范围内,且没有POF的时候(有一个POF,光盘的质量就是0分,它相当于CD光盘的C2错误,不可修复),它更多的关注PIF的峰值,并不太关心PIF与PIE的总数。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只要说分数就可以大概的知道光盘在PIF方面的表现,所以有人说CD-DVD Speed的测试得分只是“浮云”也不太客观,至少在相同的测试平台下,是有可比性的。

说到可比性,凡是可以用CD-DVD Speed和DVDInfopro进行质量测试的,只要是测试用的驱动器不变,都是有可比性的,而不用管它们与基于飞利浦芯片组的光驱相比有多大的区别。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根据多张光盘的测试结果,来得出这些光盘在该测试平台上的读取质量水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该测试平台”呢?因为质量测试与读取用的光驱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像读盘能力一样,有些光盘在某些光驱上就读不出来,但在另一些光驱上就读得没问题,假如在这两类光驱上进行质量测试,结果肯定也就不一样。所以说,这类普通大众用通用的光驱+专用的测试软件所做的测试只能作为参考,否则业界也就不需要那些成本上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光盘测试与验证系统了。当然,这种工业测试也存在着相对性,但显然要比大众级测试严谨得多。

说到此,我们绝不要盲目迷信那些使用普通驱动器所进行的光盘刻录质量测试,不过作为选购时的参考仍有价值,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么对于普通的大众,有没有必要自己去做这类的测试呢?假如是非飞利浦系、非建兴、非PLEXTOR的产品,建议也就玩玩而已,不要太当真。更没必要试用多种光盘,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刻录机是买来用的,而不是买来测试的,多看看一些媒体的评测,选择成绩较好且又比较便宜的盘片就OK了。事实上,用户用什么光盘是有习惯的,不会经常变换,有些媒体之所以会运用几十张盘片进行刻录测试,是因为他们是媒体,有义务告诉读者更多的有关刻录机的兼容性信息。很多用户一看整体的光盘兼容性不是很好,就把该产品否了,也是不客观的态度,假如你根本不会用到那些在该产品上效果不好的盘片,那么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的缺陷,对你来说就不是问题了。厂商与媒体追求盘片兼容性,是针对产品的用户适用群而言的,但对于具体用户来说,要做到客观的分析。现实中,像媒体那样,拥有数十种光盘的用户是非常少见的——测与用是有根本不同的。

对于非飞利浦系、非建兴、非PLEXTOR的刻录机,尤其是不支持CD-DVD Speed和DVDInfopro质量测试功能的刻录机,在刻录之后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来验证刻录质量:先以“ScanDisc”的扫描,假如是全绿,就说明刻录的质量还不错,假如出现了黄色块,就说明有一定的质量缺陷,但可以纠正,若是出现了红色块,那么就说明质量有问题了,发生了不可修复的数据错误。接着,再进行CD-DVD Speed的读取传输测试,假如读取曲线很流畅,没什么波动,你就可以对这张光盘的刻录质量放心了,因为假如质量不好,读取困难,光驱会降速,曲线也就不会那么平滑了。但你一定要记住,这种质量表现是仅对你的测试平台而言的,换了另一个测试用光驱,情况就有可能不同,比如读取的曲线波动很大,甚至不能识别。

良好的盘片质量,必然会带来平滑的读取测试曲线

这就又引出了我们的另一个话题——光驱的读盘能力,这也是厂商们一再宣传的一大卖点。当我们经过上文的分析后,大家也就会明白了所谓的读盘能力,是一个相对的,不能量化的指标,你无法用一个可靠的数值去衡量它,即使是用一些专用的缺陷测试光盘,也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光驱的读盘能力问题。

打个比方,东芝在美国新上市的HD DVD影碟机HD-A1,近日也流入了中国市场,但多个试用者对它在读盘能力方面的评价却大相径庭。有的说,它读不了我大多数的盗版D9光盘,读盘能力很差,可另一个试用者却说,一些国产名牌DVD机(读盘能力是国产DVD的看家本领)都读不了的盗版D9,在HD-A1上也放得很流畅,读盘能力很好。那么作为读者的你对此能得出个结论吗?我的结论就是,读盘能力好与坏,要害要看你自己用的是什么光盘。

这也是我们《存储时代》基本不做DVD-ROM光驱,以及DVD刻录机读盘能力测试的根本原因,光盘的特性千变万化,即使你手上的所有光盘读的都没问题,也不敢给个“读盘王”的美誉,因为肯定也有它读不出来的光盘,假如你正好是这种光盘的拥有者,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又会对《存储时代》有怎样的评价呢?这不像光盘刻录,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测试某一具体品牌光盘的品质,这与读盘测试的时候,所面对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那些希望能得到一个读盘能力强的光驱的用户,最好也是可以先试用一下平时读不出来,或不顺畅的盘,这是最有针对性的选购(一般需要和商家商量好,若不满足可以退换),究竟光驱的读盘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评判结果,这与你日常使用的光盘密不可分的,也正因为如此,想要从媒体和论坛里得到准确的答案,往往是徒劳的。

小结:光盘质量测试功能是个好东西,但我们也不要太着迷于此,对于非飞利浦系、非建兴、非PLEXTOR刻录机的用户,这个功能的娱乐性要大于实用性。即使测了,也不要用它的结果与飞利浦系+CD-DVD Speed、建兴+Kprobe、PLEXTOR+PTP的组合相对比。普通的光盘刻录质量测试,也受限于测试平台本身素质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测试平台而言可以有绝对性的评判结论,但对于光盘质量而言,更多的是参考价值。相对的,利浦系+CD-DVD Speed、建兴+Kprobe、PLEXTOR+PTP组合的测试可信度更大,而且在同一平台下测试的结果是有可比性的。普通的用户没必要测试大量的盘片,选择一两种媒体已经证实与你的刻录机搭配得不错的盘片就可以了。

对于光驱的读盘能力,并没有统一量化的指标,还是要靠用户自己试用以做出判定,在这方面媒体与其他用户的感受只是参考,因为每个人的光盘应用环境都是不同的,无法像刻录光盘那样,有具体的光盘品牌和严谨得多的测试手段予以衡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