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的集成已经成为全球大小企业IT部门共同面对的问题。集成的困难在于太多的软件平台、太多的对象模型(比如,与CORBA不兼容),结果,很多架构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被深陷于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之中,他们要设计一种稳定的、能简单、快速、安全地与现有系统和应用进行集成的架构。然而,不幸的是,直到SOA出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且愈演愈烈。满足业务需求这个最实在的需求促使人们寻求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种能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与B2B和B2C系统的集成、更快地获得投资回报、能快速灵活地响应业务需求的软件架构。人们的反复实践表明,点对点的办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因为这种方式没有一种统一的架构,使得软件开发人员能快速开发、集成和重用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软件框架,能在业务发生变化之后,动态响应新的需求,快速重新装配各种软件构件和服务。本文重点将不是论述为什么某些技术,如Web服务非常有用,而是超越技术层面,从架构这个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
企业的软件之痛
这里首先从讨论软件所面临的一些最基本的困难开始,要注重的是,我们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将决定我们成功的程度。
困难1: 复杂性
业务部门所碰到的困难几乎IT部门都会碰到。企业治理者希望更充分地利用IT资源、更快地得到投资回报、和现存的系统进行整合、快速地部署新的系统。但有些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软件运行环境日益复杂,IT预算日益紧张,再加上部署时间紧张,要求我们尽量重用旧的系统,而不是取代它们。便宜而且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为开拓全新的业务模式提供了可能,而另一方面,为了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审阅现有的商业模式。今天,企业并购频频发生,从而使得企业的IT部门经常面临集成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应用的任务。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点对点的解决方案只能增添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远不能真正解决上述困难。现在需要一种新的架构,能充分包容各种异构的计算环境,包括各种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语言和数据源。数十年来,计算机领域不断演进留下的大量系统已经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考虑IT部门现在遭遇的上述挑战,再看看今天很多CIO将集成列为头等大事就一点儿也不觉得希奇了。
困难2: 冗余和难以重用的程序
很多企业的应用系统来自于不断被并购的企业。因而,企业不得不面对冗余的信息系统或者从功能上说难于重用的应用。在不少企业中,各个业务部门相互独立,从而为企业重用某些功能和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些冗余的系统为企业在部署新的产品和服务时增加了成本,而且延误了时间,因为某个系统中的一个小的改变就会导致在几乎每一个系统或者应用的修改。不能重用最终还会消耗更多的有限资源,在交付新的应用时需要更长的开发和部署时间。
困难3: 众多的接口
由于企业的并购或者成立新的企业联盟或者只是为了和现有的系统建立连接,很多企业都面临这方面问题。比如,有n个应用必须直接建立连接和接口,点对点的模式需要建立n(n-1)个连接。结果,假如需要连接一个新的应用,那么就必须建立、测试和文档化2n个连接。这会给这些应用的维护带来很大的问题,因为必须修改每一个现有的应用让它们包含新的接口,相应的测试成本也会成指数级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 假如有n个应用就只需n个接口,新增一个应用也只是新增一个接口。然而,采用直接的点对点的连接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
理想的软件架构
过去的40多年里,软件开发领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编程模型。每次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软件人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方便地组装不同的应用、构件和服务。几年前出现的Java技术提供了一种与平台无关的编程特性,XML为数据提供了一种自我描述、跨平台的表现形式,而现在的Web服务则帮人们搬掉了另外一个障碍,答应各种应用之间实现互通。例如,只要遵循基于XML的简单消息规范,Java应用就可以调用微软的.Net的应用或者与CORBA兼容的应用,甚至可以是COBOL应用。因此,位于新加坡大型机上的IBM CICS或者IBM IMS交易可以被.Net应用调用,而这个.Net应用则是被慕尼黑的Lotus服务器应用调用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调用的时候,发起调用的一方根本就不用关心交易究竟在哪里完成、这个程序是用什么编程语言编写的,以及消息会经历什么样的路由过程。整个过程只是一方申请服务,而另一方提供这个服务这么简单。
相对而言,Web服务由于效率更高、更可靠、更可扩展,因而将比它的前辈更可能被作为一种机器与机器进行交互的事实标准。而几个必要的技术的即时融合以及文化上的即时跟进更是加快了这个过程,包括:
● 随处可得的基于开放标准、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支持分布式环境的有关技术使得Web服务比CORBA和DCE(分布式计算环境)更有可能被作为标准。
● 在那些为了达到要害业务目标必须实现交互的网络环境中(如分布式协作)的接受程度和技术成熟程度。
● 人们希望基于开放的互联网标准和技术实现低成本的交互。
● 网络技术(如TCP/IP)的成熟程度。
● 集成开发环境(IDE)、统一建模语言平台(如J2EE)及其他有关的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和服务)可以非常轻易地实现机器与机器的松耦合交互,这是CORBA用户很难有的一种经历。
SOA既是一种软件架构,也是一种编程模式,还是一种思考部署软件的方法。SOA使我们能设计一种软件系统,它能通过公开发布的或者可发现的接口为其他应用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可以通过网络被其他应用调用。人们使用Web技术实现一个SOA应用时,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软件构建方式,这种方式十分灵活、威力强大,而且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和拥有成本,减少系统实施风险。
另一方面,对于SOA来说,目前正面临着很大的机遇。第一个是网格计算。今天,网格计算已经不是每秒完成数百万条指令的一种应用,它能够提供一种框架,使我们能动态分配、再分配、平衡和治理大量的服务,它能保证我们得到所需要的服务而无论这个任务是不是由自己的机器来完成。
按需计算与网格的概念非常相似,它能在任何配置的机器上实现,从简单的集群到1024个节点的运行IBM SP系统的网络。假如用户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计算能力,无论多少,他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计算能力付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现有软件系统进行重构。现在的单片集成电路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运行,但是远不是以一种最佳的使用方式使用。这些情形以及前面所述的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软件系统进行一个彻底的改变,也就是要向SOA转变。IT系统的集成已经成为全球大小企业IT部门共同面对的问题。集成的困难在于太多的软件平台、太多的对象模型(比如,与CORBA不兼容),结果,很多架构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被深陷于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之中,他们要设计一种稳定的、能简单、快速、安全地与现有系统和应用进行集成的架构。然而,不幸的是,直到SOA出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且愈演愈烈。满足业务需求这个最实在的需求促使人们寻求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种能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与B2B和B2C系统的集成、更快地获得投资回报、能快速灵活地响应业务需求的软件架构。人们的反复实践表明,点对点的办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因为这种方式没有一种统一的架构,使得软件开发人员能快速开发、集成和重用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软件框架,能在业务发生变化之后,动态响应新的需求,快速重新装配各种软件构件和服务。本文重点将不是论述为什么某些技术,如Web服务非常有用,而是超越技术层面,从架构这个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
企业的软件之痛
这里首先从讨论软件所面临的一些最基本的困难开始,要注重的是,我们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将决定我们成功的程度。
困难1: 复杂性
业务部门所碰到的困难几乎IT部门都会碰到。企业治理者希望更充分地利用IT资源、更快地得到投资回报、和现存的系统进行整合、快速地部署新的系统。但有些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软件运行环境日益复杂,IT预算日益紧张,再加上部署时间紧张,要求我们尽量重用旧的系统,而不是取代它们。便宜而且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为开拓全新的业务模式提供了可能,而另一方面,为了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审阅现有的商业模式。今天,企业并购频频发生,从而使得企业的IT部门经常面临集成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应用的任务。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点对点的解决方案只能增添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远不能真正解决上述困难。现在需要一种新的架构,能充分包容各种异构的计算环境,包括各种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语言和数据源。数十年来,计算机领域不断演进留下的大量系统已经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考虑IT部门现在遭遇的上述挑战,再看看今天很多CIO将集成列为头等大事就一点儿也不觉得希奇了。
困难2: 冗余和难以重用的程序
很多企业的应用系统来自于不断被并购的企业。因而,企业不得不面对冗余的信息系统或者从功能上说难于重用的应用。在不少企业中,各个业务部门相互独立,从而为企业重用某些功能和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些冗余的系统为企业在部署新的产品和服务时增加了成本,而且延误了时间,因为某个系统中的一个小的改变就会导致在几乎每一个系统或者应用的修改。不能重用最终还会消耗更多的有限资源,在交付新的应用时需要更长的开发和部署时间。
困难3: 众多的接口
由于企业的并购或者成立新的企业联盟或者只是为了和现有的系统建立连接,很多企业都面临这方面问题。比如,有n个应用必须直接建立连接和接口,点对点的模式需要建立n(n-1)个连接。结果,假如需要连接一个新的应用,那么就必须建立、测试和文档化2n个连接。这会给这些应用的维护带来很大的问题,因为必须修改每一个现有的应用让它们包含新的接口,相应的测试成本也会成指数级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 假如有n个应用就只需n个接口,新增一个应用也只是新增一个接口。然而,采用直接的点对点的连接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
理想的软件架构
过去的40多年里,软件开发领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编程模型。每次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软件人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方便地组装不同的应用、构件和服务。几年前出现的Java技术提供了一种与平台无关的编程特性,XML为数据提供了一种自我描述、跨平台的表现形式,而现在的Web服务则帮人们搬掉了另外一个障碍,答应各种应用之间实现互通。例如,只要遵循基于XML的简单消息规范,Java应用就可以调用微软的.Net的应用或者与CORBA兼容的应用,甚至可以是COBOL应用。因此,位于新加坡大型机上的IBM CICS或者IBM IMS交易可以被.Net应用调用,而这个.Net应用则是被慕尼黑的Lotus服务器应用调用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调用的时候,发起调用的一方根本就不用关心交易究竟在哪里完成、这个程序是用什么编程语言编写的,以及消息会经历什么样的路由过程。整个过程只是一方申请服务,而另一方提供这个服务这么简单。
相对而言,Web服务由于效率更高、更可靠、更可扩展,因而将比它的前辈更可能被作为一种机器与机器进行交互的事实标准。而几个必要的技术的即时融合以及文化上的即时跟进更是加快了这个过程,包括:
● 随处可得的基于开放标准、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支持分布式环境的有关技术使得Web服务比CORBA和DCE(分布式计算环境)更有可能被作为标准。
● 在那些为了达到要害业务目标必须实现交互的网络环境中(如分布式协作)的接受程度和技术成熟程度。
● 人们希望基于开放的互联网标准和技术实现低成本的交互。
● 网络技术(如TCP/IP)的成熟程度。
● 集成开发环境(IDE)、统一建模语言平台(如J2EE)及其他有关的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和服务)可以非常轻易地实现机器与机器的松耦合交互,这是CORBA用户很难有的一种经历。
SOA既是一种软件架构,也是一种编程模式,还是一种思考部署软件的方法。SOA使我们能设计一种软件系统,它能通过公开发布的或者可发现的接口为其他应用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可以通过网络被其他应用调用。人们使用Web技术实现一个SOA应用时,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软件构建方式,这种方式十分灵活、威力强大,而且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和拥有成本,减少系统实施风险。
另一方面,对于SOA来说,目前正面临着很大的机遇。第一个是网格计算。今天,网格计算已经不是每秒完成数百万条指令的一种应用,它能够提供一种框架,使我们能动态分配、再分配、平衡和治理大量的服务,它能保证我们得到所需要的服务而无论这个任务是不是由自己的机器来完成。
按需计算与网格的概念非常相似,它能在任何配置的机器上实现,从简单的集群到1024个节点的运行IBM SP系统的网络。假如用户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计算能力,无论多少,他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计算能力付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现有软件系统进行重构。现在的单片集成电路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运行,但是远不是以一种最佳的使用方式使用。这些情形以及前面所述的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软件系统进行一个彻底的改变,也就是要向SOA转变。IT系统的集成已经成为全球大小企业IT部门共同面对的问题。集成的困难在于太多的软件平台、太多的对象模型(比如,与CORBA不兼容),结果,很多架构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被深陷于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之中,他们要设计一种稳定的、能简单、快速、安全地与现有系统和应用进行集成的架构。然而,不幸的是,直到SOA出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且愈演愈烈。满足业务需求这个最实在的需求促使人们寻求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种能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与B2B和B2C系统的集成、更快地获得投资回报、能快速灵活地响应业务需求的软件架构。人们的反复实践表明,点对点的办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因为这种方式没有一种统一的架构,使得软件开发人员能快速开发、集成和重用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软件框架,能在业务发生变化之后,动态响应新的需求,快速重新装配各种软件构件和服务。本文重点将不是论述为什么某些技术,如Web服务非常有用,而是超越技术层面,从架构这个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
企业的软件之痛
这里首先从讨论软件所面临的一些最基本的困难开始,要注重的是,我们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将决定我们成功的程度。
困难1: 复杂性
业务部门所碰到的困难几乎IT部门都会碰到。企业治理者希望更充分地利用IT资源、更快地得到投资回报、和现存的系统进行整合、快速地部署新的系统。但有些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软件运行环境日益复杂,IT预算日益紧张,再加上部署时间紧张,要求我们尽量重用旧的系统,而不是取代它们。便宜而且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为开拓全新的业务模式提供了可能,而另一方面,为了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审阅现有的商业模式。今天,企业并购频频发生,从而使得企业的IT部门经常面临集成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应用的任务。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点对点的解决方案只能增添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远不能真正解决上述困难。现在需要一种新的架构,能充分包容各种异构的计算环境,包括各种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语言和数据源。数十年来,计算机领域不断演进留下的大量系统已经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考虑IT部门现在遭遇的上述挑战,再看看今天很多CIO将集成列为头等大事就一点儿也不觉得希奇了。
困难2: 冗余和难以重用的程序
很多企业的应用系统来自于不断被并购的企业。因而,企业不得不面对冗余的信息系统或者从功能上说难于重用的应用。在不少企业中,各个业务部门相互独立,从而为企业重用某些功能和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些冗余的系统为企业在部署新的产品和服务时增加了成本,而且延误了时间,因为某个系统中的一个小的改变就会导致在几乎每一个系统或者应用的修改。不能重用最终还会消耗更多的有限资源,在交付新的应用时需要更长的开发和部署时间。
困难3: 众多的接口
由于企业的并购或者成立新的企业联盟或者只是为了和现有的系统建立连接,很多企业都面临这方面问题。比如,有n个应用必须直接建立连接和接口,点对点的模式需要建立n(n-1)个连接。结果,假如需要连接一个新的应用,那么就必须建立、测试和文档化2n个连接。这会给这些应用的维护带来很大的问题,因为必须修改每一个现有的应用让它们包含新的接口,相应的测试成本也会成指数级上升。为了降低成本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一种简单的解决办法: 假如有n个应用就只需n个接口,新增一个应用也只是新增一个接口。然而,采用直接的点对点的连接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
理想的软件架构
过去的40多年里,软件开发领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编程模型。每次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软件人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方便地组装不同的应用、构件和服务。几年前出现的Java技术提供了一种与平台无关的编程特性,XML为数据提供了一种自我描述、跨平台的表现形式,而现在的Web服务则帮人们搬掉了另外一个障碍,答应各种应用之间实现互通。例如,只要遵循基于XML的简单消息规范,Java应用就可以调用微软的.Net的应用或者与CORBA兼容的应用,甚至可以是COBOL应用。因此,位于新加坡大型机上的IBM CICS或者IBM IMS交易可以被.Net应用调用,而这个.Net应用则是被慕尼黑的Lotus服务器应用调用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调用的时候,发起调用的一方根本就不用关心交易究竟在哪里完成、这个程序是用什么编程语言编写的,以及消息会经历什么样的路由过程。整个过程只是一方申请服务,而另一方提供这个服务这么简单。
相对而言,Web服务由于效率更高、更可靠、更可扩展,因而将比它的前辈更可能被作为一种机器与机器进行交互的事实标准。而几个必要的技术的即时融合以及文化上的即时跟进更是加快了这个过程,包括:
● 随处可得的基于开放标准、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支持分布式环境的有关技术使得Web服务比CORBA和DCE(分布式计算环境)更有可能被作为标准。
● 在那些为了达到要害业务目标必须实现交互的网络环境中(如分布式协作)的接受程度和技术成熟程度。
● 人们希望基于开放的互联网标准和技术实现低成本的交互。
● 网络技术(如TCP/IP)的成熟程度。
● 集成开发环境(IDE)、统一建模语言平台(如J2EE)及其他有关的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和服务)可以非常轻易地实现机器与机器的松耦合交互,这是CORBA用户很难有的一种经历。
SOA既是一种软件架构,也是一种编程模式,还是一种思考部署软件的方法。SOA使我们能设计一种软件系统,它能通过公开发布的或者可发现的接口为其他应用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可以通过网络被其他应用调用。人们使用Web技术实现一个SOA应用时,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软件构建方式,这种方式十分灵活、威力强大,而且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和拥有成本,减少系统实施风险。
另一方面,对于SOA来说,目前正面临着很大的机遇。第一个是网格计算。今天,网格计算已经不是每秒完成数百万条指令的一种应用,它能够提供一种框架,使我们能动态分配、再分配、平衡和治理大量的服务,它能保证我们得到所需要的服务而无论这个任务是不是由自己的机器来完成。
按需计算与网格的概念非常相似,它能在任何配置的机器上实现,从简单的集群到1024个节点的运行IBM SP系统的网络。假如用户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计算能力,无论多少,他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计算能力付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现有软件系统进行重构。现在的单片集成电路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运行,但是远不是以一种最佳的使用方式使用。这些情形以及前面所述的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软件系统进行一个彻底的改变,也就是要向SOA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