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互联网的霸主如今步履蹒跚、麻烦不断。一方面,它要出Gphone被苹果骂“东施效颦”;一方面,它要搞定700Mhz的无线频谱,又惹恼了AT&T、Verizon。加上此前,Google Earth公布韩国军事基地位置,偷窥饮食男女街头激吻的犯禁之举,Google的霸主地位似乎正面临四面楚歌的窘迫困局。
过去可很少有公司能像互联网搜索老大——Google发展得这么快。甭管是比拼市值还是收益,Google都当仁不让,嗖嗖地往上拼命地蹿。每天全世界的网友都在搜索着海量的新闻,他们还能通过Google Map轻松看到邻居家的花园和最近的蛋糕店……当然,在对Google前呼后拥的人群中,除了大批的广告商之外,还有一堆律师和议员。
Google的成功让妄想症狂徒与实用主义分子都找到了顶礼膜拜的图腾。当然,树大招风。这周对Google又怕又恨的观众名单又增加了新人。电视网、书商还有报业巨头们都觉得Google是在免费拿着自家的产品招摇撞骗。AT&T 、Verizon这样的电信运营商也在提防Google这样的后起之秀。Google免费用着它们提供的带宽不说,还准备竞标未来的无线频谱,简直是欺人太甚。还有一堆小公司恨Google恨得牙根痒痒,因为它们得按Google的游戏规则,才能赢得较好的搜索排位,Google的统治彻底颠覆了互联网平等的格局。
而且,政客们也开始关注Google了。自由派不喜欢Google向中国的新闻审查低头。而保守派则对那些未审核的视频抱怨不断。不过,新近最大的恐惧还是来自于用户隐私保护。Google的商业模式就是让人们可以相信Google上搜索到的关于生活的一切。而这些数据是从一个用户的搜索记录开始的(实际上,是他/她的偏好记录)和他们对于广告的反应。这个数据库由此蔓延到用户的email、日历、联系人、文档、报表、图片以及视频。Google可以很快调出用户的医疗记录甚至是精确住址(通过对手机定位)。
不像微软像JP 摩根
Google喜欢跟劲敌微软作比较,但是它的进化却更接近银行。它就像一个财团滚雪球似的聚敛钱财,并保证那些涉及个人财产的私有信息不会泄露。Google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个人最多最私密信息的管理者。的确,关于这招,对手雅虎、微软也都用过。但是Google通过全速掌控信息财富的行径,已经开始考验社会的忍耐力。
谁都无法面对Google那张傲慢的面孔,特别是那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竞争对手尤其难以忍受。当然有更多的竞争者已经摆脱了Google神圣的羽翼。正如很多把“不做恶魔”当作信条的公司一样,Google老总施密特(Eric Schimidt)放话说自己“不是为了不赚钱”而是“为了改变世界”。为了实现这个远景目标,Google由此建立了新的组织架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堆各式各样的责骂与抱怨早就把Google包围起来了。这事得一分为二来看:公共的反诘是关于如何规范Google;而私人质询则是针对Google的管理层,只有他们正确决策才能让Google穿越将来的暴风雨。从两个方面来看,Google都与自己的宣传背道而驰——它更像是一个恶魔般的抢钱公司。
抢钱的公司
Google是个抢钱的公司么?在公众的印象中,所有公司对社会的主要贡献都来自于创造利润,而不是丢下一堆烂摊子。Google就是典范。它的“好”在于公司的利他主义行为——而不是来自市场(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Google提供给他人非常有用的服务——帮人找到所需的信息(不存在交易),并让广告商提升广告对目标人群的针对效果。
事实上,很多证据表明Google不该是被告而应该是原告。从某个角度讲,Google给广告商提供的价格是靠拍卖得来的,因此它的独裁是被限制的,然而它也没有像微软一样利用垄断胁迫市场就范。同样的无罪推定还来自于版权与隐私。例如,Google提供的书籍检索业务,是通过把图书从晦涩中解脱出来,让读者购买正版书籍的方法帮助了出版商和作者。尽管人们明天会做什么选择是老生常谈,但是Google并没有背叛它对于用户关于隐私的承诺。而且,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Google对于政府口径的把握也比竞争对手做得好。
说到底,这场关于利益的争斗无可避免——尤其是在隐私方面。Google还在努力控制着局面,通过它提供更多的服务给用户,哪怕是大相径庭的服务也在所不惜。一方面,Google可以很轻易地瞬时毁掉任何一个用户的数据信息。这当然能够保护隐私,但是却会损失Google的利益,毕竟它是靠卖这类信息给广告商来牟利的。但是如果矫枉过正,Google挂着越来越多的隐私信息出售,服务倒是很值钱,但却会招致隐私权保护的致命打击。
对此,答案可以照搬过去银行业的成功经验:即做一个骑墙派,顺水推舟。这就是说Google最应该关注的是公众利益。但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银行家也证明了饿,公众的明察秋毫也给Google管理团队提出了一个关于隐私权的挑战:他们该如何处理呢?
显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流程及审查机制,提升公众对于Google可信度的评价。当然,这需要Google卧薪尝胆一段日子了。果真如此,年轻的观众将不会吹毛求疵,虽然Google忍痛割爱舍了一些业务,但由此换来的是社会不会在有事没事揪住Google不放了。Google将成为一个资本工具——而且是个很有用的工具。所以,Google现在真正应该做的洗心革面,而不是发布什么“改变世界”之类狗屁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