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各种是非争议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谷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断。
这一次,捅漏子的是Google Toolbar。最近,这款软件的恶评率快速上升,在360软件百科的投票中,认为Google Toolbar很差的比例已经达到40%。一向以“不作恶”世界观行走江湖的谷歌,正在中国陷入“流氓软件”的旋涡。
围绕“Google Toolbar是否为流氓软件”的话题,网友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争吵,论坛中板砖横飞、唾沫四溅,短短时间里已经超过4000个帖子。虽然不排除里面也有一些百度的fans在捣乱,但是这个帖子还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刘兴亮认为,网民对谷歌的“流氓软件”质疑实际上是谷歌特殊的中国策略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在流量上采取了极为冒进的策略,谷歌在全球积累起来的口碑,很可能在中国被毁于一旦。
Google Toolbar成“流氓软件”?
这场争端源于360软件百科,这是奇虎公司开发的一个用于“网民自由评价软件、插件,并为他们投票打分”的站点。在该站点的“Google工具栏”页面,投票结果尤为刺眼——35%的网民认为Google Toolbar“很差”,还有3%的人投了“差”,评价为“很好”的网民不到一半。
网友的留言评论比投票结果更为“刻薄”,有人抗议“Google Toolbar强制安装”,也有人将其与当年的“易趣购物插件”相提并论,认为“Google Toolbar和易趣一样都是可恶的病毒插件”,甚至有人开起了“教你完整卸载Google Toolbar”的教程。
刘兴亮分析,网民的愤怒并非针对Google Toolbar本身,而是近期它越来越多的“强制安装”推广方式。不少流行软件的安装过程中,尽管进行了充分提示,但软件默认选中了“安装Google Toolbar”,致使不少“马虎”的用户无意之间进行了安装。
实际上,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出台的“恶意软件定义细则”,Google Toolbar的这种捆绑推广方式并不符合“流氓软件”的条件,不过深受“流氓软件”毒害的国内网民根本就不理会这些,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莫名其妙地被装到电脑里”,就是“流氓软件”。
也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协会有一套流氓软件的标准,网民自己也有一套无意识的流氓软件的标准。谷歌在做捆绑式推广的时候,仅仅考虑到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那套标准,而忽视了网民自己的标准。而对老百姓心中这杆秤的把握失当,才造成了谷歌的尴尬。
为了流量开始作恶?
2006年底,iResearch的数据曾显示,谷歌的市场份额仅为14.0%,这与历史上的最高31.2%的占有率相比,下滑非常严重。尽管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谷歌的市场份额有一定反弹,但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的差距却在逐渐拉大,目前百度已经占据了66.2%的市场份额,且在不断攀升。随着谷歌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流量已经成为其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年应该是谷歌提升流量关键的一年。
很明显,采用捆绑方式推广Google Toolbar,正是这种流量压力下的举措之一。除此之外,谷歌注资讯雷、与265联手、与新浪及天涯等网站合作,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不过谷歌的动作似乎过于激进了,除了正常的流量合作外,谷歌还采用了 “联盟”方式来推广Google Toolbar,而其中不乏有一些联盟网站为了获得更多的推广费用,采用不提示捆绑的方式进行安装。这虽然并不是谷歌完全能控制的,但显然与谷歌太过着急的心态有关,这对谷歌的声誉显然存在损害。
实际上,在进军中国市场的早期,谷歌并没有对Google Toolbar进行主动推广,当时国内安装Google Toolbar的用户多是谷歌的粉丝,彼此间口耳相传,这款浏览器插件的口碑也很好。
中国策略过于冒进?
有意思的是,这场有关“Google流氓软件”的争端被认为是“G粉和白粉的PK”,据说360软件百科中很多对Google的攻击来自百度的支持者。不管真相如何,百度始终占据了上风,不管是市场份额,还是粉丝们的支持。
此次“流氓软件”争端只不过是一个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谷歌中国策略的冒进,谷歌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Google,到了中国很多东西都变味了。
业内人都知道,Google在美国完全是依靠口碑传递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数年之间,几乎没有做过任何一只广告。而在中国,谷歌的推广策略则显得比较急躁:急于扩大谷歌流量,而忽视了产品的创新和用户服务;甚至采取了杀鸡取卵式的“联盟”推广模式,这也直接导致Google Toolbar惹上“流氓软件”的非议。
而在产品上,谷歌的本地化团队几乎没有贡献出什么创新产品,连唯一的“谷歌拼音输入法”,也在仓促发布之后,立即陷入“抄袭门”事件,给谷歌带来巨大的诚信危机。
此外,谷歌在中国的收购和投资策略也和美国总部的策略不符。谷歌在短短数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已对多家互联网公司进行注资或其他形式的合作,涵盖浏览器终端、导航网站、软件下载站、电信运营商、门户平台等。这与Google在全球的收购理念差异甚大,Google在国际上展开的20多起收购中,大部分是收购功能性网站,而非能够直接带来流量的网站。
如果谷歌在这种轨道上越滑越远,谷歌在全球积累起来的口碑,很可能在中国被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