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兴盛时代,前有新浪、搜狐、网易、TOM等开拓者;后有百度、腾讯、当当、携程、盛大等影响广泛的后起之秀;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互联网企业,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点点滴滴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早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面对以上事实,一个月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却视而不见地放出惊人之语。在阿里巴巴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举办的国内首届网络工程师“侠客行”大会上,马云先生称“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而支持他这番言论的理由则是,中国诞生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应该在用户突破两亿之后。马先生进而推断:“到时会出现非常强大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公司,技术一定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此前,有报道称马云出任软银执行董事及阿里巴巴将在香港上市;将这一消息与马云先生的言论结合起来,就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个浅显的疑问了:既然中国没有真正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自然也就不在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之列,那么,从事互联网业务的“虚假”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如何能在香港上市?“虚假”互联网公司的老板又如何成了大名鼎鼎的软银的执行董事?香港股市不至于那么弱智,软银高层也不会全都是傻瓜。
有意思的是,马云先生发表上述言论之前,曾坦承在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互联网产业内,自己不懂技术。一个不懂技术的人,凭什么在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互联网领域断言中国没有“真正的互联网公司”?除了马云先生,几乎无人怀疑包括新浪、搜狐、网易、TOM,以及百度、腾讯、雅虎中国、谷歌中国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现在,马云先生仅凭着自己的一句话,就把它们全划进了“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的圈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按照马云先生的思路延伸下去,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互联网产业,甚至没有真正的互联网行业?
或许,虽然置身同一个领域,马云先生与其他所有同行业人士对“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有着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我总觉得,马云先生在其“标准”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前提下,总不能凭着自己的一句话,就把中国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以及相伴而生的巨大产业统统打进“假冒”和“伪劣”之列吧?
退一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理解马云先生的言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目前的水平不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或许能为马云先生的言论整出点道理,但明摆着的一些事实还是被马云先生给忽略了——
最近,《财经》杂志刊发长篇报道,认为“在经历了痛苦的中国市场第一年之后,Google中国或许已经走完了它的下坡路”。文章披露了Google在浏览量方面开始有了起色,前四个月在新产品推出速度方面也首次超过百度,但在市场份额方面还远不如百度。从两大互联网搜索巨头的较量中,正常人都会将这一竞争看作是两个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如果硬要将这一势均力敌的竞争说成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和“还并非真正的互联网公司”的竞争,而且,“假的”比“真的”还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是在讲述一个难堪的市场笑话,更是对中国巨大的消费者群体智商的侮辱。
整个事件中,媒体报道将马云先生的言论称为“耸人听闻”,看来,马云先生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还是没能被绝大多数人心平气和地接受。这就不禁使人联想:马云先生突如其来的“耸人听闻”,意欲何为?
相关报道指出,赶在上市前召开这样的纯技术论坛,阿里巴巴显然是想提升其在资本市场“科技型公司”的认可度。“网侠大会实际上就是阿里巴巴的全球技术大会”,而“马云从不谈技术到搞全球技术大会,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阿里巴巴的技术形象,提高竞争门槛。也不排除有为阿里软件造势的原因”。
过去,马云先生说过“我不懂技术,但我尊重技术”,这是一种比较高尚的境界;现在,阿里巴巴发出“展示自己在技术上的实力”的信息,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为此,我们毫无疑问地要对马云先生和他领导的阿里巴巴表达崇高的敬意。但有一点马云先生可能考虑得有些欠缺,当阿里巴巴想展示自己的技术形象时,就直截了当地断言“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就直接以两亿为一个数字标准来把别人置于死地,进而欲言还休地告诉人们,在中国,除了阿里巴巴,就没有哪家公司能算得上“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了。这个算计的确很有些如意算盘的味道,但这种以牺牲数以万计同行利益为代价的算计,不仅不能让公众信服,甚至还存在着“机关算尽”的风险。
很显然,马云先生想以行业霸主的姿态阐述着一个不符合事实,但自己却非常需要的逻辑;然而,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却是另外一种逻辑,即“草根”的逻辑。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样蓬勃旺盛的境地,不仅仅是因为有了马云先生所谓的“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更多地是因为有着数以万计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甚至个人,以五彩纷呈的技术手段和各具特色的经营方式,通过不断创新,使得互联网之触角如水银泻地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中国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软、Google等企业毫无疑问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它们领导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新浪、百度同样也是无可置疑的“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它们以自己的特色使互联网充满活力。我们在肯定微软、Google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无法否认新浪、百度日益强大的可能。因为市场需要决定了市场存在,一个互联网公司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应该看它存在的价值,它对行业和市场的贡献,以及它能否被本行业内消费者认同,而不是马云先生所说的“两亿”!
我欣赏微软积极创新的作为,也很钦佩比尔·盖茨先生许多为人处世的态度。但微软的辉煌并不能掩盖其恃强凌弱的劣迹。现在看来,马云先生和微软确实有着一些相象之处:为了维持垄断地位而不择手段地打压、扼杀对手。
早就有评论指出,互联网市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论你是多么“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也不管你现在多么强大,你却要小心,因为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对手,即使它没有多少名气,即使它没有雄厚财力,但它的创新技术或服务会成为你的严重威胁。微软今天面对Google的诸多尴尬,也算是一种值得回味的启示吧。
中国现在已经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和少数著名公司一样,它们也是中国互联网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过去,马云先生曾说他举着望远镜也找不到竞争对手,今天,马云又否认中国有“真正的互联网公司”,似乎人们应该翘首期待着“非常强大”的“真正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马云先生勾画的图景虽然壮观,但却与“真正的互联网精神”大相径庭。
我不敢妄言自己懂技术、懂互联网,但是,中国市场不乏诸如张朝阳、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王雷雷、曹国伟这样的互联网精英;李彦宏等著名互联网人士甚至在美国拥有互联网技术的专利。如果有机会,马云先生应该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和他们探讨“中国是否有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这类的问题。
以前我以为马云先生口无遮拦说话的风格,纯粹是不拘小节的表现,而今天回味马云先生的“耸人听闻”之言,却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做人的原则:为人谦逊,堪称美德,但将自己的国家、民族的产业置于卑微的妄自菲薄则不可恭维;处世严苛,有助进取,但因为自己的公司尚未被资本市场视作“科技型公司”,就不顾一切地将同类企业赶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行列,恐怕也不是君子作为。
慧聪与阿里巴巴之间的确存在竞争,我与马云先生之间的争论也多被视为与竞争有关,但是我在此郑重声明,上述言辞并非为慧聪与阿里巴巴之间的竞争呐喊助威,而纯粹因为马云先生最近的这番话,是事关我们国家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企业和企业家的大事。这番话我如鲠在喉一个月,今天不得不说,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家能够讨论这个问题,我呼吁互联网人士以及关心中国互联网的人们,一起来讨论。中国互联网之所以飞速发展,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垄断,没有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