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事务比较繁忙,近期正在写几篇学术论文,写的比较少了,而且以后写作会更多的写一些管理、营销、运营等方面的内容,纯粹的IT评论以后会比较少了,不过还是会每个月坚持3-4篇IT评论。
从博客看搜狐,与新浪相比差距在这里
一、搜狐总是追不上新浪
二、搜狐的博客与新浪博客对比
三、搜狐是人干的,新浪是平台做的
四、成功的企业不是靠人才而是靠平台
五、张朝阳还没有明白
一、搜狐总是追不上新浪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眼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搜狐和新浪今天差不多十岁了。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张朝阳2003年前说过“1998年门户刚刚兴起时,搜狐还保持着领先,后来因为资金不到位等内部问题,我们在1999年落后了,结果导致2000年上市失利;接下来的2001年和2002年,对搜狐而言是痛苦、艰难的追赶过程,追赶到2002年第三季度,搜狐终于把1999年落下的距离给补上了。如果现在大家还沿用1999年时形成的‘新浪是老大’的概念,那就太陈旧了。基于这一领先优势,搜狐完全可能在网络游戏市场后来居上。”
又过去了4年,搜狐与新浪的差距是越来越大,基本可以说,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搜狐和新浪是差不多在同一条线上,但是慢慢的,被新浪甩开,中途也有一段时间拉近距离,但是总是追不上新浪。新浪、搜狐两个知名门户网站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给网民带来了欢乐。然而在网络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它们之间也难泯江湖恩仇。
这一切意味什么?这里折射出什么养的问题呢?
徽剑试图从博客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些问题
二、搜狐的博客与新浪博客对比
在这里,徽剑想从博客的角度来对比一下两者的差异。
新浪成功地将博客做大,使之成为超过新闻的第一大频道,搜狐也一直想追赶,可总是追不上。为什么,我们来看看新浪和搜狐博客的对比。
来看界面,新浪的的特点是内容密度大,博客首页有大量内容推荐,分类博客首页有大量内容推荐,搜狐的特点是博客首页内容较少,分类博客首页内容也较少。还有一点很关键,新浪的博客圈子是独立存在的,是由博客们自己建立的同时可以提供大量内容推荐。而搜狐的博客圈子是系统设定的,类似新浪的博客分类。这里的差别就出来了。
由于新浪的博客首页和分类首页内容较多(粗略统计大约是搜狐的3-5倍),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博客文章被推荐,从使内容更加丰富。
访客在访问的时候,可以很直观的找到更多的内容。中国网民的一大阅读习惯就是喜欢看现成推荐的内容,不喜欢自己去单独搜索,这样一来,新浪就更符合中国大陆网民的阅读习惯。
由于展示内容的增多,这样会吸引网民点击更多的内容,这样一个简单的表现就是PV的大量增加,光这一块按照前面的估计新浪博客就差不多要高出搜狐博客3-5倍。
还有一点,就是新浪的推荐展示内容更多,这样便于将更多博客推出来,由于推荐版面位置紧张,搜狐博客编辑在而犹豫是否推荐的时候,新浪博客编辑可以很轻松的将这些内容放上去,这样一来搜狐的博客编辑不得不忍痛割爱的时候,新浪编辑却在轻松操作。
而且新浪的推荐位置更多,有更多的博客获得被推荐的机会,这就会刺激一部分博客的写作积极性,中国博客与国外博客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中国博客更多是愿意公开交流,而不是私下沟通的。当一个中国博客发现他自己写的文章被更多的网民阅读的时候,会使得他更加有兴趣去写出更更有吸引眼球的博客文章,这样就会出现一个良性循环。
反观搜狐,在博客编辑策略上更多采用编辑推荐话题制,这样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推荐位置更大程度被编辑控制,编辑希望操作某个话题于是,就多推荐一些这方面话题。
新浪还有一大特色是博客圈子,新浪的圈子由网友自发建立,自发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博客作者们的兴趣,新浪的博客圈子还可以大量推荐博客文章在圈子内外进行交流展示,这么一来成百上千的博客圈子就意味有成百上千的“编辑”在操作,这成百上千的“编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新浪编辑的眼光不足,新浪博客主页没有推荐,新浪博客分类主页没有推荐,都不要紧,博客圈子还有可能推荐,这样对于稍微大点的博客圈子来说,他的推荐效果并不比编辑推荐差。反观搜狐,搜狐的博客圈子更多是一个博客分类频道,全部由编辑控制,编辑不推荐,就没人看得见。这样一来编辑就起了决定性作用,编辑的眼光等就决定了整个频道内容的发展。
有人这样说“搜狐是理科的,新浪是文科的”,意思就是说搜狐的科技类博客做得好,新浪的文化娱乐之类做得好。其实我们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新浪的科技类博客也不错,只不过被新浪文化娱乐等“文科”博客的光环压住了,显得似乎不出色。而搜狐的科技博客做的尽管不错,但更多的是搜狐其他博客做的很不好,这样搜狐科技博客就显露出来了。
三、搜狐是人干的,新浪是平台做的
事实上,一个编辑的能力是有限的,哪怕他能力再强,都无法与成千上万的作者相比,由于编辑的个人喜好、欣赏角度,从而导致他的取舍不同,他取舍的是他认为网民会喜欢的,但是这不表示网民会真的喜欢。
徽剑有一个感想,就是搜狐是人干的,新浪是平台做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新浪的博客频道,采用的是便于编辑操作的设计,比如说推荐位多一些的时候,这时编辑就很方便,不需要考虑太多,不需要反复挑选。就可以将很多内容发布上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降低了编辑挑选的难度,实际上也是降低了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十中选一中比百中选一难度低。
二是降低了编辑挑选的误差,水平再高的编辑也有看不准和看走眼的时候,多一些推荐位就是多一些推荐机会,这样编辑可以将更多的“擦眼边”文章加以推荐。
一句话总结就是当新浪博客的编辑要比搜狐博客的编辑当的容易和轻松。人员要求上甚至可以降得比搜狐低。
这里面实际上折射出一个什么样的运营思想呢?
新浪博客的架构体系就是尽可能突出网民的作用,降低编辑的影响和干扰,新浪的编辑更多像一个引导者。而搜狐的博客更多是突出编辑作用,让编辑来主导博客声音,这样整个版面显示的其实是编辑的声音或者说喜好,搜狐的编辑表现的更多像一个控制者。
徽剑跟朋友说过,在新浪的这个架构下,即使是一个中学生,也有很大可能做好编辑工作,而相对的搜狐,一个大学生毕业还得有几年社会工作经验才有希望。
在新浪,一名中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没问题,而在搜狐则需要一个大学生需要去绞尽脑汁。
其实这就是徽剑说的“就是搜狐是人干的,新浪是平台做的”,搜狐博客运作更多依赖运作的人,而新浪博客更多依靠是运作的平台。
四、成功的企业不是靠人才而是靠平台
郎咸平说过这样的话:“高科技企业不需要人才,需要工序和积累。比如一个家饭店,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厨,他做的菜很好吃。我们能不能将他做的菜工序化,比如他做的鱼香肉丝,我们能不能将他分成20步,第一步:切肉丝,第二步:撒葱花…倒数第二步:放3勺酱油,最后火开到500度炒三下。如果味道太咸,我们可以放2勺酱油,火开刀600度炒2下。这种将决定问题的原因工序化,细节化,即使公司里没有“大拿”但我们能够做出“大拿”的水准,而且通过不断的积累,我们会越来越好。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追求人才,那么那些人才,那些“大拿”一走,他将带走全部东西。我们的生产还是没有工序化,还是没有积累。”
徽剑在观察中也发现,持续发展的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个企业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每个员工都只是这个“制度化”体系中一分子,整个平台一起以整齐的步伐向前进。
如果一个企业过分的依赖员工个人,就会出现企业一名员工的工作变化都会影响到相关产品和服务。这些的结果就是今天是这样的结果,明天是那样的结局。
不妨可以设想一下,一个连产品或服务的水平都不能保持的话,就会像一个不断变换厨师的风味餐馆,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五、张朝阳还没有明白
有分析指出:领导人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在搜狐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张朝阳几乎是个全能,从技术到主编都能够担当。而结果往往是张朝阳去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的业绩上去,离开后立马下滑。个人英雄主义,必然导致团队实力较弱。此外,在张带领下,搜狐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建立网络矩阵,这也是张朝阳个性的突出表现。
各方面的情况都显示出,搜狐始终是在人治,在企业运作,张朝阳始终是在抓人抓事,很少去抓平台。搜狐很愿意用杰出人才,但是郎咸平说过“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追求人才,那么那些人才,那些“大拿”一走,他将带走全部东西。我们的生产还是没有工序化,还是没有积累。”
有报道这样说:张朝阳如今依然算是个勤奋的CEO。公司的新产品和技术他都会全面关注,为了在博客上与新浪叫板,他自己率先开博,个人博客排名列榜上前十,他还将公司的新产品放在自己博客页面,供网友自由下载。
再看看张朝阳的言论:
“我没做过总编辑,但我觉得搜狐新闻的路子要改,要加强思想性,要多些人文关怀。其实我先改革了娱乐、体育,见到明显效果后,我又对以前的优势频道给予了更大的技术支持,使得现在财经频道跟现在中国股市一样,上得很快。”
“我们们要打的攻坚战仍是搜狐新闻,为找一个合适的内容总编,我面试了很多人。搜狐就是慢火烤全羊,我们有的是时间,不会因为这个季度不行,我这个CEO就当不了,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反思和观察。”
“我就像是别动队似的,主要来解决问题,如果我把正确的人放在那儿,就不累了,像现在娱乐宽频整个就没花太多的心思,只需讨论方向性的东西。”“但若用不对人,就会耽误很多时机,类似的问题搜狐也有过惨痛教训。”
有评论指出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也有人提出质疑,质疑者普遍担忧:长此以往,搜狐的问题就是张朝阳的问题。若市场、销售、技术、内容,统统是张朝阳个人领队,显而易见,他主抓哪一块,哪一块就会有起色,而一旦放手,马上就会下降,这对一个日渐庞大公司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
徽剑的感觉:搜狐一旦出现问题,张朝阳想到的是如何用“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到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的平台。这是典型的创业者做法。一句话,张朝阳学会了创业没有学会坚持和壮大。
徽剑交流联系
QQ:345499392
MSN:huijian200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