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破底线的事情很多。拿前一阵子的的股市来说,市盈率高不怕,怕的是垃圾股鸡犬升天。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当然,在中国股市,如果你明白做局是必然的、不做局是偶然的,自然就会对股市起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这周还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小事件,域名注册商新网操纵了一起针对竞争对手万网的恶意中伤事件,称万网因为没干好事而上级单位罚款10万,以及在资质和业绩上追求责任等等。这事说起来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相关人员关于此事的聊天纪录被泄漏,于是笑话出现了。
无论在哪个行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短兵相接。日化品行业有宝洁与联合利华,PC业有惠普戴尔联想、在快速时装界有H&M和Zara、投资界有凯雷和黑石,这些企业往往从全球到中国,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但是,在事关公司声誉的问题上,他们可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这几天比尔.盖茨与斯蒂夫.乔布斯的谈话成为了全球IT界都在关注的焦点。光看关注度,恍然以为这两位老兄是政治明星呢。要知道,除了这两人分别引领了一个时代之外,他们还曾是最重要的对手。乔布斯十分自我,比尔.盖茨更是很难打起领带,在各自的领域几乎都是独孤求败。然而,这样的两个人,在谈起对方时,却是一幅好汉识好汉的模样。
这些事实说明,竞争是有底线的,而且,这决不是虚伪。做企业就是做人,尽管竞争甚至比死还要残酷,但有些底线依然不可突破。在足球场上,如果一支球队的球员受伤倒地,对方球员通常会将球踢出场外,换来的是观众的掌声。然而,的确也发生过很多次对方球员反而利用这种机会打进一球的情况,比赛可能因此而获胜,但它失去了观众。
一支没有观众的球队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一个不受人尊敬的公司同样不可能基业长青。在万网与新网的事件中,孤立的来看是一个公关事件,但反映出来的却不止如此。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风气在当下的互联网公司中十分盛行。从前年到今年,发生在一系列互联网公司间的口水战,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竞争的含义,沦为一场不折不扣地“失分战”。表面看来,公司品牌得到传播,但却是危险的饮鸩止渴行为。事情结束后想一想:你到底得到了什么?这又能证明什么?
作为媒体人,我们常常会拿跨国公司来开涮。这些公司的高层再谈起对手时经常会说,我们尊重我们的对手,它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我们偷着笑说,其实他心里恨死那家公司了。然而,现在想来,在公司品牌形象地树立上,这些公司确实是在给我们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树立典范:拥有一个好的竞争对手,是自己的荣幸;一个高明的公司,甚至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对手,而不是彻底从名声上彻底把对方搞臭。
非常不幸的是,我们悲哀地看到,眼下,即使在跨国公司身上,这种作风也正在恶化,愈来愈突破竞争的底线。不是曾经发生过邮件门吗?不是曾当众拆卸对方的产品吗?不是曾公然刊登广告攻击公司对方的技术吗?真不知道,是本地化改变了它们,还是它们主动要求如此“本地化“,如果这种做法就是中国的本地化的话,求求你,咱还是别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