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沈西苓
编辑推荐
《十字街头》是沈西苓的高峰之作,被公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成就之一。影片简练流畅,生活气息浓郁,格调明朗乐观,表演自然清新,尤其赵丹,将一个阅历不深、稚气纯朴的知识分子形象演得自然生动。
《十字街头》是一部极具风格的都市青春片,尽管故事发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的上世纪30年代,但这丝毫不能泯灭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光芒,影片在当时深受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影片在表现情爱方面也颇为大胆。其中有一段非常好莱坞化的“做梦”场景,这是片中白杨的一段幻想,她和老赵一边荡着秋千,一边接吻。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少女心理,那种性萌动时懒洋洋的状态。赵丹和白杨在本片中的默契传神的表演,应该说堪称电影史中“银幕情侣”的代表。
影片被贯以“爱情喜剧”,喜剧的噱头也是该片吸引人的一大看点。首先男女主角同住一屋却不自知,有意设置的“一板之隔”使观众拥有了全知的视角,一直为影片的男女主人公着急,这种“命运捉弄”创立了电影叙述的一个原型,直到今天,香港电影仍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制造障碍。
内容简介
配音: 国语
字幕: 中文(简体/繁体)/隐藏字幕
详细内容: 这部影片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报上每天都有青年因失业或失恋、意志消沉而自杀的新闻,也有爱国青年对敌斗争的事迹。除此之外,社会上也有不少青年人和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街头”。沈西苓把这些素材和自己所接触的一些人和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思了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影片中四位友谊深厚的青年--老赵、阿唐、刘大哥和小徐,他们都是大学生,但有的家乡沦陷,有的失业,都生活在苦闷之中。小徐企图自杀,在被老赵劝救之后回家乡去了;阿唐则以布置商店橱窗糊口;老赵后来在报馆作了校对,结识了女工杨芝瑛,并写出了反映女工悲惨遭遇的报道;刘大哥则去北方参加抗战工作。在刘大哥的影响下,老赵、阿唐、杨芝瑛由彷徨到醒悟,终于走上民族斗争的大道。
沈西苓:
1928年回国,加入创造社,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冬,与夏衍、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2月,与许幸之等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普罗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同年加入中国作家联盟,并参与创办中国最早的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1年进天一影片公司,曾为《歌场春色》等影片担任美工设计。1933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女性的呐喊》,紧接着,又导演了夏衍编剧的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时》。1934年,作为郑正秋的助手,参加《姊妹花》的拍摄,后又参加了集锦式影片《女儿经》的摄制。1935年,接连编导了《乡愁》和《船家女》两部电影。1937年,完成了《十字街头》编导。八一三事变发生后,走上前线,参加战地新闻片的拍摄工作,并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血战》等独幕剧。1938年,在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翌年编导的影片《中华儿女》,以4个故事短片交织成一幅广大人民团结抗敌的动人画卷。
白杨:
1931年,考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成为该所年龄最小的学员。翌年,在侯曜编导的影片《故宫新怨》中扮演小丫头,从此踏上演艺生涯。1934年起,先后在中国旅行剧社、中国舞台协会等表演团体担任演员,参加过《回春之曲》、《黎明之前》等进步话剧的演出。1936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与赵丹联袂主演《十字街头》,是其成名作。后主演《神秘之花》、《社会之花》等影片。1937年与欧阳予倩、蔡楚生等一同当选为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电影分会常务委员,并身体力行,与陈白尘、沈浮等人组成“影人剧团”,深入大后方,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在重庆进入中央电影摄影场,参加了《中华儿女》、《长空万里》和《青年中国》等抗战影片的拍摄。1942年后,在重庆、成都等地主演了一批在当时轰动山城的优秀话剧,如《屈原》、《天国春秋》、《复活》、《雷雨》、《日出》、《万世师表》等,被誉为中国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先在“中电”拍摄了《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两部喜剧片。后加入昆仑影业公司,相继主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和《新闺怨》。1948年去香港,主演了《山河泪》和《火葬》。建国后,主演《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金玉姬》、《冬梅》等影片,演艺上达到了新的高峰。1957年《北京日报》和《沈阳日报》相继举办评选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和演员活动,《祝福》和《为了和平》均名列前茅,被评为最佳演员。同年,《祝福》获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著有《电影表演探索》等。
赵丹:
1932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从影后先后主演了《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等20多部影片及《娜拉》、《大雷雨》等话剧。1937年主演《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两部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中华儿女》的拍摄。同年6月,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入狱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影片《衣锦荣归》。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等影片,其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囚禁达5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
沙蒙:
1931年起,加入多家左翼剧团,同时出演影片《夜半歌声》,《十字街头》等。1948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拍摄的影片有:《赵一曼》,《上甘岭》等。
吕班:
1930年考入北平联华影业公司演员养成所,结业后留任北平分厂当场记。1937年入上海明星二厂当演员。在《十字街头》中饰大学生阿唐。1938年赴延安,在抗大总校文工团任艺术指导。1942年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团长。1948年调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拍摄。1950年后导演了《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1952年回长影,独立执导影片《六号门》,该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后筹拍影片《未完成的喜剧》,因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
伊明:
1935年,在复旦大学旁听期间开始影评,剧评创作。1936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作宣传,并在影片《十字街头》中饰演角色。1938年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参加编辑电影刊物《抗战电影》。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其导演处女作,新中国第一步反特片《无形的战线》。次年加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电影剧本有《这就是证据》,改编剧本有《心防》,《城南旧事》等。
上映日期:1937年4月
产品参数
·屏幕比例:1.33:1
·音频编码:数字杜比2.0:数字杜比2.0
·区域:全区
·DVD面数:1
·DVD层数:1
·条码:9787885728625
·ISRC:CNG030502020
·外文名:Cross Roads
·片长:105 分
·出版社:峨眉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
·包装:简装
·介质:DVD
·Color:黑白
·视频编码:标准格式
点此购买报价¥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