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小卫星,其背景情况是什么?
樊:卫星的发展跟计算机有类似的地方。个人电脑降低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门槛,使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单在性能卓越的大型计算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发挥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随着网络和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又使得个人电脑的能力大大超出了单台电脑的能力,将自身的地位从从属上升到主角。卫星的发展也正在经历类似的阶段,小卫星作为单独的概念提出也正是由于它的廉价和易于普及应用。因此,在空间技术被各行各业重视的现在,小卫星受到瞩目应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高性能低价格的空间应用产品的开发成为可能,世界上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实用小卫星的研制。
这里,我们把包括超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等重量1吨以下的卫星统称为小卫星。现在,重量只有几公斤,在几百公里高度飞行的专门用途小卫星的开发制造只需1—2年,器件成本也可控制在几万美金内。
记者:小卫星都有什么用途?
樊: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卫星仅仅是一个载体平台,其具体用途取决于该载体上安装的设备。如果单从卫星的重量来区分大小,则实用中的众多遥感遥测卫星和侦察卫星等等都可以称为小卫星。关于这些卫星已经有很多介绍,所不同的仅仅是称它们为小卫星还是遥感遥测或侦察卫星。真正体现出小卫星价值的是,小型高性价比的各种星载设备的开发成为现实以及卫星制造工程的发展使得卫星本身的研发周期和成本大大降低。
根据小卫星的这些特点,在民用领域,当前小卫星被广泛地应用于空对空,空对地和空对海的遥控遥测,为空间和地球科学、海洋探测、气象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同时,小卫星还被有效地用来进行空间技术和材料等新技术的验证。对于小卫星发射,现在流行的还是搭载大卫星发射的火箭方法,但小卫星发射的专用火箭也正在被开发。可以预见,一个低成本高机动性的小卫星发射工具会使小卫星在包括救援和军事等特殊用途和突发事件的场合中大显身手。
记者:发展小卫星的意义何在?
樊:小卫星的发展首先可以提高小卫星这个平台的建设和小卫星发射平台的建设;其次是利用这个平台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科学研究表明,空中的气流和海中的海流构成的大循环决定了全球环境的变化。但是,深海的海流测量一直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如果有一个廉价的卫星平台,广大的海洋研究人员就能够用它来对地球重力场进行测量,以此来监测全球深海海流。还有对于空间材料的研究,东京大学由学生主导研制的小卫星为研制中的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实际测量试验。因此,随着小卫星的普及应用降低了空间应用开发的门槛,将使得各行各业的研究人员可以直接参与设计和使用小卫星,这将对教育研究和产业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外的大学都有开发小卫星的报道,东京大学学生制作的超小卫星的材料费仅1万多美金。日本的航空高等专门学校(相当于我国的中专)提出要发射世界上最年轻人制作的卫星。一颗实用的小卫星涉及到空间飞行体设计和控制、通信和定位、能源、材料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技术等等,在学校中开发小卫星不仅对普及和培养空间利用开发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还能促进相关学科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之一是提高研究水准和培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以育才和科研为首要目的的大学中,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这样的研究开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20世纪末在信息界产生了一场大的变革,其历史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之前半个世纪中在信息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将信息的发布传输接收乃至利用普及到了每一个个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对于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海洋的利用,一场类似的变革正在拉开序幕,其对人类的影响也将大大超过IT变革。要在这场变革中有所作为,除了产业界以外,教育界的努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廉价的小卫星不仅提供给我们一个普及空间研究和应用的切入点,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研发平台,能够带动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这方面,据悉国内的高校跟航天专家们在小卫星的研发合作上已经有了很成功的先例。我们期盼并相信中华民族定会在这场变革中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驻日本记者 陈超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