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风雪是否是全球气候格局变化的前奏?”“雪融化渗入土壤后,会对长期气候有持续且滞后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走势将如何?”在日前中国气象学会召开的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专家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转达了我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院士对这次重大气象灾害科学研究的关注。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科学界应该针对这次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凝练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加以研究,并加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研究。
在谈到此次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灾害的成因时,大部分专家都认同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异常和拉妮娜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少专家指出,全球变暖还是有一些直接影响的。丁一汇通过对这次冰雪灾害过程的研究认为:在这次低温雨雪灾害过程中,冬季冷空气的生成和运行还是很正常的。这次只是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异常强大,不仅阻挡了冷空气的下行,使冷暖气团汇聚在长江流域,并长时间持续不动,而且这股暖湿气团还从孟加拉湾源源不断地输送来大量的水汽,造成了此次在江淮、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不断的暴雪和冻雨。这种天气形势有些类似我国长江流域春夏之际的梅雨天气。
“正是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使得暖湿气团变得异常强大。”丁一汇还引用了日本气象厅发布的信息:虽然有亚洲、北美洲大范围罕见的暴风雪,全球1月份的平均气温还是比常年偏高。“可见,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
对于此次气象灾害的“祸首”之一的拉妮娜事件,丁一汇院士也认为比较异常:“此次拉妮娜从去年夏末生成以来,逐渐增强,从目前监测到的数据看,可以称为近十几年来最强的一次。而且这次拉妮娜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拉妮娜,在以往的拉妮娜年,我国南方降水偏少,北方寒冷,而此次正好相反,其表现有些类似厄尔尼诺年。”
专家们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要素发生了改变,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大气水分循环加剧,产生极端天气的条件增多。这需要科技界就此凝练出一些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合力攻关。需要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科研开发力度,做好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影响度的预评估,为国家减灾、防灾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本报北京3月1日电)
本报记者游雪晴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