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救援人员发现高银时,这位都江堰市聚源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困6个多小时。她的上方是两块交错叠压的水泥板,右腿被别在倒塌的课桌和座椅间,上面还压着一块大石头。
“边缘切割、渐次扩张,这样既可以减小被困人员的负重,又可以打开救援通道,引发再次坍塌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中国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察看现场后果断地说。
近3小时后,高银得救了。
面对自然灾害,不但需要力量和勇气,还需要专业和技术。在抗击汶川地震灾害中,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专家有的奔赴抗灾第一线,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出谋划策,挽救了大批灾区群众的生命,提高了抢险救灾效率,减少了灾害损失。危急时刻,知识的特殊力量在持续释放。
为给评估、分析灾情提供科学依据,遥感专家们在地面交通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发挥了特殊作用。地震发生后,中科院、科技部、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专家立即展开了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工作。科技部下属的国家遥感中心紧急部署实拍工作以掌握灾区最新影像信息,同时安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分析灾区遥感影像,为国家减灾委随时提供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
“绵阳市中心医院一位被截肢的小患者可能患有气性坏疽。”16日晚,卫生部卫生应急医疗队北京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耘医生报告的新情况,引起在座10多位专家的警觉。
“如果确诊就要马上隔离病人、封闭手术室。”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刘亚波说。
当晚,由资深专家刘晓光、刘亚波、田耘、高星等人组成的专家会诊小组进入实验室进行现场会诊,并初步诊断为疑似气性坏疽。专家组当即建议医院隔离病人,封闭手术室进行消毒。几天后,这一病例得到确诊。专家们用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掐灭了一个可能引发其他伤者感染的苗头。
13日5时,连续7台手术后,自身患有心脏病的张泮林教授忽然倒地,呼吸暂停。经医护人员急救,74岁的张教授终于苏醒了过来。但休息还不到2个小时,他又坚决要求并立即投入到另一场手术中。“现在正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张教授说。
已有46年党龄的张泮林是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客座教授、川大华西医院退休教授。地震灾害发生后,张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立即参与伤者救治并对医院工作进行指导,使医院在短短1个小时内有效救治了近200名伤员。
灾害发生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紧急调集心理专家连夜为来自灾区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全国各地和灾区都十分重视并纷纷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水库、水电站震损,堰塞湖形成以及堤防损毁,给防洪保安带来重大隐患。截至19日,水利部从行业内抽调191位专家组成31个小组,急赴阿坝、绵阳、成都、德阳、广元、遂宁等地协助、指导抢险救灾。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蔡跃波教授带领的第二批共8名专家于16日抵达抗震救灾一线,他们在德阳市中江县查勘建兴水库时,及时发现了一处严重管涌险情,当即提出了4条应急处理建议,被当地有关部门采纳并迅速实施,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溃坝灾难。
在317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遇到的第一处塌方,就让有“救灾专业户”之称的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赴四川抗震救灾专家组组长周海涛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前所未遇的硬仗,眼前只见1万多立方米的土石块像一座小山,把公路堵得死死的。然而,最让人着急的是,现场只有一个8米宽的单向工作面,只容得下一台机械孤军奋战,几十台抢通设备只得静静地停在一旁,几百名抢通人员只得眼睁睁地看着。
此情此景,让专家组万分着急,他们冒着飞石和大雨立即展开现场勘查,很快制定出了抢通方案———多头推进、中间开花、两头夹击、协同作战。工程人员率先打开一条可供履带式工程机械通过的通道,把5台机械开进塌方中间,每隔十几米打开一个工作面,在6个工作面上同时展开抢修,抢通效率一下子提高了5倍,抢通人员采取“换人不停机”的方式向塌方路段发起了总攻。
重庆在自身房屋安全鉴定任务繁重、专家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四川省方面的紧急请求,抽调了10名房屋安全鉴定专家急赴灾区。据了解,到5月18日,房屋安全鉴定专家组共检查57栋房屋,目前继续紧张地从事着危房鉴定工作。
在灾区,到处都有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地工作的专家,他们在地质、通信、医疗、建筑、水利、交通、抢险、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华社记者 孙闻 姚润丰 周婷玉 林红梅 叶建平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