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汶川地震现场和室内分析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07-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地震发生后,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组织力量投入地震现场和室内分析研究工作。5月12至20日,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分4批派出9人赴地震现场,开展震灾评估和地震区划、地震观测、GPS测量等工作,直接服务于抗震减灾和地震研究。

目前重点实验室各研究单元均已投入此次地震的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研究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为震情分析和灾害评估提供依据。新构造和活动构造研究组利用地震地质资料和地壳运动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发震构造背景和地震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台震地震学研究组对汶川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GPS研究组正在利用中国现代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资料分析汶川地震的同震变形;构造变形物理场研究组正在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震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汶川地震发生前后震中区物理场的变化;InSAR研究小组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震前、震后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时完成对图像的处理及解译,为全所研究人员了解震情提供参考,并及时订购雷达卫星SAR数据,着手分析地震的形变过程。

来源:科技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