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8时43分51秒:日本气象厅预测到地震。
8时43分54秒:日本气象厅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
此时震中已开始摇晃。而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10多秒就得到了地震预报。
最初发布的震级是5级弱,1秒后更正为5级强。
8时43分59秒,震级纠正为6级强。
气象厅的技术人员表示:“这次的地震规模比较大,所以预报还是做到了。”这次预报中通报的震级比实际震级小了1.1级。
早报记者 王国培
日本紧急地震速报系统运作流程。 刘建平 制图
10秒,对于地震中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生命!
此次日本东北部发生的里氏7.2级强烈地震,截至昨天仅造成10人遇难。虽然在震级、震源地以及建筑耐震性方面与中国四川地震有所差异,但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也在此次大地震中功不可没。
地震发生当天,日本气象厅在8时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在靠近震中的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预警与强地震波几乎同时出现。但在离震中稍远的宫城县仙台市,预警发出10秒后才出现强震动。
“在地震袭来之前,10秒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是非常充裕的时间。”日本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开发者之一、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村洋光昨天告诉早报记者。
就在昨天,日本充电气工业(OKI)宫城分社宣布,该厂在此次岩手县7.2级地震中损失轻微,无人员伤亡。OKI称,在地震发生的14日上午8点43分57.7秒,他们接收到气象厅传来的紧急地震速报;7.4秒过后,公司自身配备的地震速报系统又检测到地震初期微动。4.2秒后,大地震袭来。由于双方速报系统都及时预测到大的地震,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停止运转一切设备并切断电源、燃气,所有人员安然无恙。
目前,日本地震震级高但伤亡不多的现实已经引起了中国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在国新办昨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日本地震发生后,日本地震震级很高,但伤亡人数不多的情况引起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正请有关部门进行研究。
有记者提问称,“前几天日本也发生了强烈地震,虽然震级只有7.2级,但是由于震源浅,只有10公里,它的烈度应该和汶川地震相当,我想问的问题是,同样作为灾区,我们甘肃省省委、省政府是否与日本地震的情况做过比较,为什么日本地震的损失这么小,死亡人数是两位数,水电、通讯都是有保障的。为什么这么轻?是因为他们的灾害意识强烈,还是因为提前的预报,还是基础设施好?作为地震灾害多发区,甘肃省委、省政府是否有计划派人到日本学习相关的经验。”
冯健身回答说:“地震造成伤亡人员多寡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一是是否能够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二是建筑抗震标准;三是应急预案启动机制。我们想从这三个方面认真和国际上的各种机制进行比较,找出我们存在的差距,提高地震预报预测和应急机制启动水平,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耗时7年开发运行已2年
东方早报: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是从何时开始研究的?
中村洋光:我们研究所从2001年开始研究开发这个系统,到现在为止已经7年了,但研究仍然在继续。
东方早报:该系统何时开始投入运行?
中村洋光:从2006年8月1日起,这套系统被运用于一些特殊领域,比如火车、飞机、电梯等。安装了信号接收装置的系统在接收到预警信号后,可以迅速自动停止运行。而从去年10月1日开始,提供预警的范围扩大到普通国民,他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接收警报。
不过为了不给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混乱,我们提供给普通国民的预警是有要求的,即必须在两个以上观测点探知到地震,且预测震级在弱5级以上。之所以要求两个以上观测点探知到,是因为有时候一个观测点有所反应,有可能是该观测点遭雷击或附近发生大的事故等,所以要求两个以上,这样数据比较可靠。之所以要求弱5级以上,是因为一般弱5级以上地震才会产生显著的损害,有必要进行事先的防备。
东方早报:该系统的特征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中村洋光: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与迄今为止的地震预报的区别就是它的迅速性。气象厅通过震源附近的观测点检测到地震后,在数秒到一分钟之内可以发布多次(5至10次)地震信息。其中,第一次预报速度优先,之后提供的信息则是利用多个观测点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逐步提高精确性。在观测精度渐渐稳定下来后发表最后一个预报并结束此次地震紧急地震速报。
它的工作原理简而言之就是,利用P波与S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地震时,会产生两种波,即P波与S波。其中,P波的破坏力小但传播速度快,它的速度在每秒6-7公里,而S波破坏力大但传播速度慢,速度在每秒3-3.5公里。地震发生时,两种震波从震源传播到地震地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地震地离震源越远,时间差就越大。我们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使得地震地点能够在破坏力大的S波来临之前作出反应。
在这套系统当中,遍布于日本境内的观测点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它们第一个感知地震的。目前,我们研究所在全国拥有800个观测点,而气象厅拥有200个。
仍有误报慢报出现
东方早报:目前对普通国民的预警运行过几次?运行状况怎么样?
中村洋光:第一次向普通市民发布预警是在2008年4月28日,那次地震发生在冲绳县宫古岛近海,时间是凌晨2时32分,但是预报比地震发生迟了5秒。第二次是5月8日,我们研究所所在的茨城县发生5级地震,气象厅的预报比震中的摇晃迟了40秒。这次是第三次。从效果来看,这次地震发生情况和预想的一样,达到了预期效果。
东方早报:现在这套系统有何局限性?
中村洋光:仍然有不少局限性。首先是时间方面。从发布预警到强烈地震到达的时间间隔最长也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在离震源近的地区,在地震达到之前我们来不及预报。其次是误报。只使用一个观测点的数据时,可能会受周边地区的一些非地震因素干扰而发布错误信息,比如事故、打雷等。第三,在推断震级方面仍然有所不足。它受制于统计型距离减衰式震级推断方法的局限性。第四,在推断地震规模方面仍有不少课题。如在应对大规模地震时的预测精度存在局限性,因为很可能在地下断层正在破坏途中发布信息,而此时断层的大小和位置还没有确定。此外,当多个地震的发生时间和空间相近时,该系统不能够做到将地震适当分离并提供正确信息。最后就是安装成本比较高。
东方早报:这次日本东北部地震中,仙台市在接收到预警后10秒地震才袭来。10秒对于地震逃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村洋光:确实,10秒在我们日常的普通生活中显得非常短。但是在地震袭来之前,10秒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则是非常充裕的时间。在10秒之内,我们应当可以顺利地找到藏身之处,当然这个前提是在平时有专门训练的基础之上,即当地震即将来临之时,可以头脑冷静地思考并选择藏身之地。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的话,会感到非常恐慌,手忙脚乱,在这种情况下,10秒就显得不够了。所以我想强调的是,平时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太大观测点难密集
东方早报: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有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
中村洋光:有。比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以及中国的台湾,他们都有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此外欧洲也有引入。但是他们的系统和日本的区别在于,我们的预警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误报很少,系统性能很稳定。而且,我们的观测点多,覆盖面广。
东方早报:中国四川此前也发生了特大地震,您认为该系统有可能推广到中国吗?能够发挥出同样的功效吗?
中村洋光:从技术上来说,如果中国能够引进该系统,那么照样可以发挥相同的功效。但是从可行性方面来讲,可能性则比较小,因为这套系统的基础是遍布各地的观测点,这样才能快速而精确地探知到各地发生的地震。如前面提到的,现在日本有1000个观测点。但是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观测点,观测点分布过于稀疏的话,就不能稳定而快速地探知地震了。
六大因素确保日本地震损失小
日本东北地区14日发生里氏7.2级地震,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大,这主要得益于完备的防灾体制、良好的防灾意识、特殊的房屋结构、较低的人口密度、地震发生在周末的清晨以及灾区天气状况良好这六大因素。
地震发生七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便设立对策室,并派出政府调查团赶往灾区;十分钟内,受灾各县市均组建了防灾对策本部。受损情况经各级行政单位汇报后,由政府部门统一发布,并迅速制成地图,标注各地点的人员被困情况和地震级别,提供给救援人员。
地震来临时,当地居民良好的防灾意识也大大减少了损失。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政府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演练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时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中又以防震抗震为核心。据称,此次地震的震中地区过去曾发生较大规模地震,因此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防震工作,民众也具备较强的自救能力。
位于震中附近的岩手县一关市新闻官员佐藤浩说,受自然条件影响,岩手县的民用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在发生强烈地震时,房屋会发生倾斜,但不会整体垮塌,居民被埋的概率随之减少。此次地震中,在灾情较重的宫城县栗原市等地,虽有人员伤亡,但几乎见不到残垣断壁。
日本《朝日新闻》分析认为,地震发生时间也是人员伤亡较小的原因之一。地震发生时恰逢周末的清晨,很多人尚未外出。因此,尽管桥梁断裂、道路阻塞、山体滑坡,但受困于公路的车辆和人员都不多。
一关市和栗原市政府提供的地图显示,地震重灾区几乎都集中在山区,城市受损轻微。日本东北地区属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而山区的人口密度更低。
地震发生以来,日本灾区的天气状况良好,多以晴天和多云为主,为直升机进行搜索和救援带来很大方便,使来自日本各地的救灾直升机和军用直升机得以快速转移受伤者和受困民众。
据新华社电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