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东京6月17日电(科技日报驻日本记者 陈超):据日本气象厅公布,14日上午8点43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至16日,此次地震造成10人死亡,12人失踪,100多人受伤。地震也造成多处道路塌陷、桥梁坍塌和民房倒塌。
震级不低损失严重
日本气象厅开始公布的东北地区地震震级为里氏7.0级,后来改为7.2级。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其中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的烈度达到6强(日本标准)。当地还发生了烈度为5弱等多次余震。
在东北地区地震发生至今,在地震烈度为6强的宫城县栗原市山区,国道等主要道路有11处发生阻断,有些村落道路也无法通行汽车,约50多名受阻群众被直升飞机救出。此外,由于山区道路不通,一些地区援救用的大型机械仍无法到达。
在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山体滑坡和塌方等原因,受灾地区形成了11处堰塞湖。由于堰塞湖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垮坝危险,致使下游搜救失踪人员的救助队中断了工作。
伤亡较小原因多多
虽然此次日本发生的地震震级达到了7.2级,但地震引发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较10年前的阪神大地震和中国汶川大地震却要小得多。
其主要原因在于:1.阪神大地震和我国汶川大地震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例如阪神大地震虽然和此次东北地区地震震级相同,但发生在人口稠密的神户地区,致使大批房屋和高速道路、桥梁垮塌。由于正值早上做饭时间,倒塌的房屋还引起了城市大火,最终死亡人数超过6000人。而此次东北地区地震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山区,远离大城市,因此伤亡较少;2.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但发生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断层更达到了350公里,地震释放的能量超过了阪神大地震和此次岩手宫城地震释放能量的16倍,这种破坏程度的大地震极为罕见;3.中国与日本的地质结构不同,使地震波的传输距离产生巨大差距。中国大陆地质较为均匀,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到了远达1500公里外的北京、上海等地,并有明显震感。而日本多山地区的特点使其地理极为复杂,地震波很少能传到500公里以上距离。因此,日本发生大地震殃及周围较远地区的情况较少;4.建筑材料和建筑质量的区别。日本山区民家的建筑大多以木制结构和木质材料为主,在地震时房屋倒塌后,木质结构的房屋会出现很多空隙,因此建筑物里的人员生存机会较多,能够较长时间等待救援。中国的房屋建筑材料以砖为主,大地震发生后砖制房屋会粉碎性倒塌,建筑物空隙较少,倒塌房屋内的人员生存机会也随之下降。此外砖制房屋倒塌后会出现大量灰尘,也会使被困者窒息致死。
虽有预测效果有限
目前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至今为止尚未进行过有效的地震预测,只能对国内各地震带在未来数十年中发生大地震的几率进行推测。但最近一次的推测则认为此次发生地震的东北地区地震带在30年中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科学家在可预计的将来也无法进行地震预报工作。
为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日本除进行提高建筑标准、加强全民地震对地震的认识、实施救灾训练等一系列减少地震灾害的措施之外,去年10月开始实施了“紧急地震速报”制度。
此次东北地区地震发生后,气象厅迅速发表了紧急地震速报。气象厅设置的监测仪器在地震发生之后捕捉到了震源的P波(传输速度每秒7公里),并预测了S波(传输速度每秒4公里)到达各地的时间。在地震P波发生4秒钟之后,发出了紧急地震速报。虽然在烈度为6强的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发生强烈摇动之后才发出紧急地震速报,但在距震源稍远些的仙台市,在地震波到来的10秒钟之前即得到了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