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古董”也称“骨董”,所谓“骨”取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多遗之精华也。“骨董”初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的《凝耀》。当时“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代乾隆年间,人们开始叫“古玩”。实际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叫法不同而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古玩市场日趋红火、热闹非凡,无论是著名的北京潘家园还是上海的云洲商厦集市,每到周六、周日,这里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笔者以为,古玩市场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归根结蒂是因为古玩市场好玩,同样一件东西,在甲方手里或许并不在意,欣赏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即便保存也是随便一扔;而在乙方手里,却看出许多门道,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有味道,甚至爱不释手、形影不离。如200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有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格外引人注目,据有关人士介绍,同时期这类花瓶多以青花设计,粉彩设计花瓶尚属首次发现。橄榄瓶表面点缀着象征福寿的桃与蝙蝠,做工精致、细密。幽雅的瓶体上繁华硕果的设计体现了粉彩作品魅力。有意思的是:这只罕见的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曾经在美国一位前国会众议员家里,但被毫不在意地改制成台灯的灯座。不知过了多少春秋,这家人打算把祖父及父亲放在老家的一批古董拍卖时,拍卖行专家才无意中发现这个沾满尘埃的宝贝。这只瓶苏富比的估价仅为1500万港元,结果上拍时,各路买家你争我夺,以4150万港元成交,买家为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后张永珍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实际上,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是对藏品的价值认识上有偏差。在藏界纠纷最多是藏品的真真假假;有时藏家一念之间,粪土与珠宝颠倒,拱璧与垃圾混淆,买卖之间可谓杀机四伏。至于一件藏品,甲方鉴定为真,乙方鉴定为假,丙方鉴定吃不准的事恐怕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