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博客有一年了,最初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网络记事本,摘录些在网上猎集的文章,资料,偶尔也写写文章,发发牢骚,所以博客刚开通便告诉了不少人我的博客地址,那时他们包括我也还不知道博客是怎么回事,只当是我的个人网站,说做得还不错,可现在却不是很想让人知道,因为我已把此当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客——WEBLOG,记录心中刹那闪现的感悟或是苦闷, 让转瞬即逝的灵感通过文字得以永恒的寄生。
新浪网在去年开通了许多名人博客,据说是中国现代名人录上的人基本上全被拉过去叫阵了,以此赚足的不仅仅是大把大把的点击率,更是显示了其在博客领域大展鸿图的野心,像徐静蕾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的BLOG访问量就突破500万,性学专家马晓年开通的性学专栏博客也是人气十足,还有超女,近期又来了个小丫跑两会,人气更是节节飙升,他们的博客在我看来大多是其商业化宣传的又一道工具,要么成名,要么更有名,表面看来是他们为新浪打工擂阵,而无形中新浪为他们提供的更是时下最时尚最有效的宣传媒体,这或许就是市场经济下所谓的双赢吧,然而博客于我,或者说于我们这种凡人,期盼的不是我的点击率能有多高,是否可以一举成名,摆个大实话,像前段时间网络上路人皆知的芙蓉姐姐,流氓燕,木子美是成名了,但这种名气靠的是什么,是“个性”超然于我们凡人之上,言我们之不“敢”言,而且所言论的往往是我们极为敏感的特区,关于性,关于伦理,我做不到,我们做不到,也不屑于去做,甚至冷眼斥之,就好像芸芸之中基因变异的个体,我们对此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畸形”的特异,仅此而已。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用博客教父方兴东的话说是网络时代个人的出版媒介,是一种工具,于名人如此,于常人也一样。 工具本身是死的,只是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便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效应。博客是网络生态环境中的一次生态变迁,良性的变迁,让身处其中的个体更容易互动,交流,理解,生存。我喜欢文字,它可以表达生活中我表达不好或是无法表达的东西,也能记录心灵感悟突现的瞬间,博客于我,只是从传统的笔墨纸砚到新时代下的健盘鼠标的更替,就像原始社会的人类懂得了火的使用,有着效率上的提升,我希望通过博客,能更多的了解自己,也让自己被别人了解,但与名人博客不一样,我只希望懂我的人了解。常常发现,一个人的文字上的表达与其在生活中的形象差别迥异,就像曾听过的一句歌词: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天使的脸,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会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