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二十一日发布信息说,由中科院院士张弥曼领衔的中美古生物学家团队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现一种骨骼超常粗大的鱼化石——伍氏献文鱼,这一发现为柴达木盆地由来已久的干旱化提供出证据。
中美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发现于柴达木盆地的骨骼超常粗大的鱼化石及其与干旱化的联系》已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
伍氏献文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这一化石发现于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湖相沉积物中,其极为奇特之处在于遍布全身的超常粗大的骨骼,几乎没有多少空间可供肌肉生长,这在现代鱼类中是闻所未闻的,在化石记录上也仅在地中海北部沿岸发现过一例。科学家们认为,伍氏献文鱼的发现,不仅展示了鱼类对极端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也是柴达木盆地干旱化过程的见证。
据悉,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发育着干旱的风沙地貌及大大小小的盐湖,这是自早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板块的相撞、青藏高原不断上升以及持续干旱化的结果。但迄今为止,这一古气候变迁的证据,仅见于盆地中所保存的大量的蒸发岩和曾生存于高盐度水域里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张弥曼院士等中美科学家发现的伍氏献文鱼,是首次发现于此的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
专家称,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现于柴达木盆地的骨骼超常粗大的鱼化石及其与干旱化的联系》超越传统的古生物学研究,把化石鱼类和现代鱼类的系统学及生理学方面的现象与古环境研究联系起来,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种尝试,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岩石圈过程对地表过程影响的又一实例。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