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强力诉求来引导消费,如果这个强力诉求是软性的东西(印象、感觉等),那就用它来引导。
“不断推出让他们欣喜的产品,第一次是相信,第二次是相信,第三次可能就是迷信。”奥美北中国区集团事业发展总监杨石头认为粉丝对品牌的期待,是源自于这个品牌长期的打磨,而这种期待会演变成无穷的力量。粉丝对谷歌的期待是对新技术期待的一种化身。
1983年底,乔布斯和营销总监迈克·默瑞为即将问世的Mac拟营销标语(正是Mac的忠实粉丝,形成了最初的“Mac教派”)。乔布斯说:要在广告中强调性能、效益、内存、图表与比较之类的东西,成功的机会渺茫,我们唯一的机会是诉诸感受。
谷歌在技术产品上不断追求给用户新的体验与惊喜,同时也在其他方面不断特立独行来完善它的独特形象故事:提供免费的午餐,相当于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可以随意布置自己的工位,甚至带着宠物上班;只交一点点钱,可以让孩子进入到条件优越的谷歌托儿所;坚持一个与众不同的理念,就是“不作恶也能赚钱”。当谷歌不断拓展粉丝的想象力,粉丝们自然会再生出更多的想象力。
在谷歌的传播原则中有一条很重要:我们不宣称一件事,而是证明一件事。一个招聘的文章想发表在官方博客上,但在审核的时候被要求修改,因为文章中用了“年轻而伟大的公司”来形容自己。“我们可以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我们是年轻而伟大的公司,但我们不允许这样直接宣称。” 谷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去证明一件事而不是宣称一件事,其实是对用户很有效的一种心理暗示。
谷歌和苹果像两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明星,他们周围追随着大量的G粉和I粉。抓住他们,就如同拿到了传播与营销的钥匙。
G粉和I粉,与传统的娱乐粉丝盲目与痴迷不同,他们有知识、懂技术,是一个年轻、追求新技术的族群。用杨石头的话说,娱乐粉丝追求的是快感,而技术粉丝更在意归属。愉悦会引发他的尝试性购买,归属则造成他连续性的消息和连续性跟随。
由于这种不同,找到G粉与I粉,并与他们建立联系,通过他们对更广泛的族群施加影响,需要一些特殊的地方。
技术粉丝渴望知情,需要大量的信息,甚至是专业信息。娱乐粉丝需要八卦信息,而不求甚解。谷歌在与这些粉丝沟通的时候,从不会给他们太多的好处,但会尽力满足粉丝一些小的要求,比如有粉丝要求参观谷歌,申请一件谷歌的T恤,或是索要其他的一些小纪念品,谷歌的传播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满足他们。
谷歌很早就在市场部设有专人,负责与博客的沟通。这些博客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权威性和中立性,虽然他们非常爱谷歌,但他们一样会对谷歌挑毛病。谷歌非常注意一点:尊重他们,但不会过于靠近他们。要满足他们对技术、对信息的渴望,尽量回答他们的所有问题,回复他们的每一封邮件。但同时,不要太接近他们。
技术粉丝参与性强,表达愿望强烈。于是谷歌让他们试用产品,并把意见回馈到谷歌,从而带来产品的升级或完善。让粉丝参与,使他们的价值得到认可,是留住技术粉丝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