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正在酝酿更大的改革。
记者从可靠消息获悉,全球第2大个人计算机制造商戴尔(Dell),决定更改长期以来的自产计算机策略,将在未来的18个月内完成所有工厂的出售,从而全面转向代工。
业内认为,此举可大幅削减开支,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最有可能接手戴尔即将出售的电脑工厂。“出售工厂”只是戴尔努力提高业绩的一个方面,同时戴尔的渠道拓展也在加速进行。
26亿美元不是问题
“戴尔的要价是26亿美元。但他们绝对不是为了这些钱。”一位熟悉谈判过程的PC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戴尔根本不需要这些工厂。出售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避免后续的更多费用投入进来,交由第三方工厂代工可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事实上,惠普、联想、宏 等竞争对手早已将大量业务外包,大幅缩减了成本。其中,宏 在施振荣的主导下,经过两次改革,早已走向纯品牌运营。在借助外部资源、适应产业分工上,戴尔已落后于竞争对手。如今,则要奋起直追。
对于这一说法,戴尔中国新闻发言人张飒英表示:“戴尔目前没有宣布这个消息,对此公司不予评论。”
但据上述资深人士的消息,目前此事仍然属于谈判阶段,因此戴尔对外界非常低调,据透露其实戴尔早在8月底就放出话来,并与一些代工厂进行频繁接触。其中,鸿海迫切希望赶紧拿到戴尔想要甩手的工厂。
鸿海和戴尔公司的合作由来已久,除了主要的台式机和笔记本产品外,鸿海系的群创公司还负责戴尔公司显示器的生产,鸿准则有零组件代工订单。
上述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鸿海想要接手的是戴尔全球范围的工厂,而非此前盛传的亚洲工厂。钱对于鸿海不是问题,还要看双方互相的条件如何。”
对于此,记者询问鸿海相关人士,其表示不愿对此表态。根据记者从戴尔获得的最新数据,戴尔有58%的工厂位于美洲地区,22%位于亚洲地区,20%位于波兰及爱尔兰等地。
“如果这些工厂中的全部或大部分由鸿海接盘,作为戴尔的大型合约制造商,买下工厂就意味着进而可承接戴尔较大份额的生产订单,继续运营该工厂为戴尔生产电脑。多一些工厂、少一些工厂对鸿海而言无所谓。但如果不收,这部分代工单可能就要流到竞争对手手上。”
这样的做法在PC界已有先例。2008年7月份,冠捷收购飞利浦品牌显示器业务,前者将获得五年以上的飞利浦品牌独家使用权、相关知识产权、员工、客户及存货,并将负责飞利浦显示器在全球市场的采购、分销、市场和销售业务,飞利浦获得销售收入分成作为特许费用。
“卖厂”与“渠道建设”共举
戴尔第二季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为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但运营利润同比下滑9%,由9.02亿美元降至8.19亿美元。张飒英表示,从区域分布看,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戴尔欧洲公司牺牲了利润。这使得欧洲业务确实表现不如预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率表现。
张飒英承认,公司的确在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削减开支,降低运营成本,以保证竞争力。
戴尔去年开始追随竞争对手的做法、致力于削减制造成本,逐步加大与合约制造商的合作。其已将越来越多的产品外包给台湾富士康(Foxconn Group)等合约制造商,以消除部分笔记本电脑的两步式生产模式,并在今年早些时候关闭了在得克萨斯的一家自有工厂。
出售工厂可能是落实这一计划的最终做法。出售工厂是一方面,开拓渠道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
目前,戴尔在中国厦门有4000个直销员,人员很庞大,仅这一项支出就很可观。而如果大力发展分销模式,利用渠道的力量,让渠道变成推销员,则可节省大量成本。
“按数量计算,一台省一块钱,一年也可以省不少钱。”成众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戴尔的二级代理商,该公司经理苏少庆告诉记者,戴尔原先什么都需要自己去做。而交给渠道的好处是,投资和宣传等方面费用可由销售商来分担。
苏少庆感到,戴尔对中国的三四级城市日益重视,但对于分销渠道仍然显得支持力度有所欠缺。“渠道上产品线不丰富,只有家用机和Vostro系列是通过分销渠道做的,商用机仍然是通过直销模式出货。事实上,如果要借由分销渠道节省成本,渠道建设的步子应该更大些。”
去年7月份,戴尔在原本庞大的直销架构下,增加分销模式,采用“两条腿走路”。今年以来更是在渠道上真正发力。记者从可靠消息获悉,在国内,戴尔渠道今年以来斩获不小。
“对手至少有10%的可增长部分被戴尔‘吃’掉了。”上述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渠道的顺畅和逐渐发挥作用,对提高戴尔的业绩很有帮助。“现在就看能否成功地将工厂这个‘包袱’甩掉了。”